本篇文章1322字,读完约3分钟
深交所指数的编制计划20年来没有优化过。目前,只有深市市值最大、交易最活跃的40家公司被选为指数样本。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圳证券交易所指数已不能反映深圳市场的整体运行趋势,尤其是深圳最具特色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代表性严重不足。 上海和深圳市场的操作差异日益明显 近年来,大量优秀的中小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深圳市场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海和深圳市场的操作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和持久。从中小板运行的角度来看,2007年10月,上证综指达到6124点的峰值后回落,而中小板指数在2008年1月创下6633点的新高;2009年8月,上证综指反弹至3478点,随后再次走弱,而中小板指数继续走强,2010年11月达到7493点的新高,远远超过2008年1月的6633点。 创业板成立后,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差异更加突出。2013年,创业板指数一年内上涨83%,中小板指数上涨18%,深成指下跌11%,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均下跌约7%。 截至2015年2月底,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分别达到740家和421家,总市值分别为6.25万亿和2.87万亿。虽然有反映各板块运行特征的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但它们不能代表整个深圳市场。 深圳市场基准指数长期以来一直不存在。基准指数不仅是市场涨跌的标尺,也是反映市场特征的名片。例如,道琼斯指数常被用来指美国股市,恒生指数被认为是香港市场的代表,纳斯达克100指数被认为是科技股的领先指数。然而,由于缺乏市场代表性,原深交所指数的表现与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非常相似,不能反映深市的多层次市场特征。近年来,深成指、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的日收益率之间的相关性分别高达0.95和0.97,几乎是同时上升和下降。相反,其与深证综指的相关性仅为0.9,低于上述两个指数。 目前,投资者对深交所指数的关注度持续下降,指数相关产品的规模和成交量都在萎缩。作为一个结构清晰的多层次市场,深圳市场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充分反映其特征的基准指数。 中小创新企业的特点亟待体现 中小板和创业板是深圳证券交易所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两个板块。目前,这两个板块的总市值和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深圳市场的一半,从现有的储备资源来看,这两个板块在未来的深圳市场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反映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趋势已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合格基准指数不可回避的问题。借鉴国内外规模指数发展的经验,在不割裂深交所历史的基础上,扩大深交所指数的样本规模,以覆盖更多的创新型、科技型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使其具有鲜明的深市特色,显得尤为迫切。 指数的品牌影响力需要时间积累 指数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投资者理解指数还是运用指数产品,都需要时间积累。世界上最著名的指数,如道琼斯指数、S&P 500指数和恒生指数,都在长期市场测试后脱颖而出。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发展了20多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国内外市场建立了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如果因为缺乏代表性而逐渐被边缘化,将是资本市场的一大损失。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借鉴国内外指数改革的成功经验,尽快优化现有的深交所指数编制方案,是保持深交所指数活力的必然选择。
标题:深证成指扩容改造 宜早不宜迟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50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