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9字,读完约4分钟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可能是唯一一个从‘参考型经济’发展成为拥有独立R&D和创新能力的经济体的国家。”最近,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法兰克福大学经济理论史终身教授贝尔特兰。谢弗德说。

“模仿-吸收-创新”一直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和赶超的最便捷模式。那么,当“工业4.0”时代到来时,中国应该如何抓住历史机遇,真正从“工业强国”跃升为“工业强国”,在国际竞争中更具竞争力呢?

从“外卖主义”到自主研发
3月中旬,在印度尼西亚最东部的东努省古邦市,我们的记者刚下飞机上了公共汽车,就被一个巨大的oppo广告牌吸引住了。在这个安静的沿海城市,中国的智能手机商店和广告随处可见。几天后,记者来到菲律宾,也有同样的感受。在首都马尼拉最大的购物中心sm Asia Mall,华为、联想和oppo等中国品牌的柜台前,顾客络绎不绝。亚洲商城的店员告诉记者,中国的手机“很容易卖”。与苹果(Apple)和三星(Samsung)等国际品牌相比,中国智能手机以其低廉的价格、流畅的系统和良好的质量受到了当地消费者的青睐。

智能手机只是中国智力创造的一个缩影。不到10年前,以手机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仍长期被“山寨”标签所困扰;联合国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3月19日的报告显示,2014年,华为在中国申请了世界上最多的国际专利,中兴排名第三。在过去的2014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也位居世界第一。

高铁、航空航天等。被誉为“中国新名片”的“中国”以其良好的性价比、优异的性能和稳定的性能,在世界装备制造业中显示出一丝“中国的亮色”。我们应该知道,在这些领域,中国曾经模仿和吸收了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的技术,并加以消化和吸收,最终结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果实。

正是这一表现让《经济学人》对中国感到乐观。该杂志3月14日的封面报道称,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在某个时候,中国会因为后劲不足而把制造业的“接力棒”交给其他国家,这样每个人都可以轮流坐在村里创造繁荣;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收紧了接力棒。”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引起了热烈的讨论。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实施这一战略,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业包含更多的中国创新因素,更加依赖中国设备和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必须“自己来”
“如果中国真的想成为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国家,就必须鼓励创新。如果中国想放弃模仿西方的做法,它必须“自己动手”。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自然过程,可以将中国转变为一个创新型经济体。中国经济将更加依赖国内创新产业,更加依赖个人和私营企业的创造力。”埃德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这么说。

从山寨式的“吸纳主义”到“自己来”,它不仅具有技术自主的国家战略意义,而且对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上,在汽车、智能芯片、清洁能源技术等领域。,中国与世界的技术差距依然存在。要真正实现“中国的智力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国务院25日常务会议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科技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新技术。

“我们都知道许多事情都是外来的,但新的机会已经到来。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起点,需要下决心创新。我们的国家一直是由创新驱动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记者沈
标题:中国制造从模仿到自主研发:智能手机只是一个缩影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53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