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4字,读完约3分钟
庐地震带是郯庐断裂带多发地震的一部分,分布在东北方向。 庐断裂带从湖北武穴地区起,向北经过安徽、江苏、山东渡渤海,经过东北三省进入俄罗斯境内,在中国境内达到2400多公里。 形成于1000万年前( 1000-1600万年)的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不仅是以“长寿”剪切运动为中心的深断裂带,最近也继承了新的构造运动方法,是以右旋反推为中心的活断裂带。 根据
的研究,郑庐断裂带处于强烈压迫、兼作右旋的断裂段。 因为正应力大,剪应力也大,所以容易蓄积大地震的能量,很难以中小地震的形式释放,所以这一段地震强度大,频率低。 1668年山东郯城-莒县8.5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这种巨大地震的复发周期通常很长,甚至长达几千年。

六级以上强震集中在郯庐地震带中段
庐地震带明显阶段、活动程度不同。
据统计研究,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的200公里范围内发生了1次m8.5级地震,5次m7.0-7.9级地震,11次m6-6.9级地震。
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发生了1次8.5级地震,7次m7.0-7.9地震。 六级以上强震集中在邹庐断裂带中段,包括1668年7月25日8.5级山东郯城-莒县8.5级地震、1888年6月13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等。

庐地震带分三段活性度不同
北段(肇兴-沈阳)
吉黑断顽固发育,由两个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是中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用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填充煤系地层。 刚性柔软,结构简单,历史上只发生了5.8级地震。

中段(沈阳-宿迁)
东北方向穿由太古结晶基础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个大致平行的主断裂构成,这四个主断裂在鲁中沂河、穆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个断裂夹一垒”结构。 这一段结构多而杂,新活动强,基础介质刚性高。

2、2、2
手
顺便说一下
记者曹洋
链接
辽宁省成功预报了两次大地震
在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以前发生了很多小地震。 另外,地震前辽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翻井花、动物行为异常等宏观异常,很多井水放射性气体的含量发生了异常变化。 那时,对比这些情况,省政府疏散人,做好防震防灾准备,大幅度减轻大地震发生时的灾害,死伤者只占总人口的0.32%。

1999年11月29日岬岩5.4级地震前,发生了多场小地震,由于部分宏观异常和地球化学异常等,省地震局提出了比较确定的地震预测意见。 省政府在震灾前向有关市、县、乡政府通报,提出了应对措施。 在地震中约6000所房屋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没有出现死伤者。
标题:热点:郯庐地震带穿过辽宁 境内有多条断裂带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84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