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6字,读完约4分钟
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现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师大社区“一二一”大街298号),在抗日后方培养人才,历经8年。 1945年,昆明广大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起了“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拉开了第二条战线的序幕。 另外,潘琰、李鲁连、张华昌4位烈士在“一二一”运动中壮烈牺牲。

92岁的丁静是“一二一运动”的经验者,唱着当时的“葬礼歌”,但她还记忆犹新。 丁静1939年参加重庆有名的爱国组织“儿童剧团”,1944年随母亲回昆,就读云大附属。

丁静多次哽咽着说。 “由于发生了‘一二一’运动,有四位烈士牺牲了。 西南联大的学生在这里守灵,工作。 我们的学生上街普及街头,让我们昆明的老百姓知道。 是反动派杀害了我们无辜的学生和老师。 我那时年龄也小,也就是十五六岁,不敢看烈士的脸,我们当时很伤心。 在看着活人的过程中牺牲了。”

1936年出生的余斌老人也是“一二一”运动的经历者。 他说“一二一”运动的时候,我才十岁。 1946年3月17日。 出殡,大游行,从家门口晾着走,我在门口看了两个小时。

余斌认为西南联大教师培养者战时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人才:“教育监护使命是,国家的将来,要为民族人民医院做出自己的贡献。 西南联大的学生老师确实如此。 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两弹一星23名科学家现在是联大的9名。 两院院士共有172人,其中90人是学生,82人是老师,许多同志担任党和国家领导干部。 ”。

作为亲历者,后来是“西南联大”的研究者,余斌认为自己通过联大受益匪浅。 “所以,我的这项研究不是枯燥无味的研究,我尊敬那一代人,我进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他们的感化下,在激励下,受感化研究西南联大。 我说对我来说不是学问,而是感情的力量。 ”。

吴雁江目前在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管理委员会工作。 其祖父周荫阿是中国早期从事无线技术和教育工作的先驱之一。 周荫阿除担任教授外,还担任西南联大工学院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委员。 他说祖父和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是同事。 后来,西南联大回到北迁后,他的祖父又留下来,和黄骅生一起在昆明师范学院工作。 在当时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要争取那么广泛的人来支援我们的事业是非常不容易的。 祖父留给子孙后代的这个精神财富第一有三个:第一条是爱国感情,第二条是这是质量兼备的。 三是负责精神。

周荫阿关心学生的学业,鼓励学生进步,在进步活动中多次保护学生。 西南联大电信专修科毕业的各届学生,后来成为新中电信领域的中坚力量。 创立昆明师院时,周荫阿毅然保留,在云南从事教育40多年。 全家从祖父开始数,到现在为止一共出了15名民间教师。 子孙后代向越来越多的学子、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讲述了联大这种负责爱国情怀、坚卓品质和精神的人,表示要让大家都能为云南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统计,当时西南联大共有83名共产党员,占云南当时全省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前后9年间,西南联大的共产党员共有201人,这些共产党员在学习上、就业上发挥了首要作用。 追忆那个大学精神辉煌的时代,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著名历史学家吴宝璋教授表示,西南联大精神与中国梦关系密切,青年一代要继续发扬西南联大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吴宝璋说,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时期,西南联大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根据习主席的指示,今天重新研究西南联大这一历史,是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以前的传承。 现在的人大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呢? 还是西南联大校歌里的几句话是“刚毅坚卓”。 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杰出的人才。 所以研究新来的必须抓住这样的核心,今天培养年轻学生,与民族复兴密切联系起来。 所以,这也是现在研究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核心。

标题:“奋斗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铭记历史 “一二一”运动精神代代相传”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01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