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0字,读完约3分钟

参观者正在体验古老的天桥游戏——拔灯的本报记者没有进行拍摄

以老北京民俗文化为特色的天桥地区,终于有了自己的博物馆。 今天,在北纬路和天桥南通路交汇的市民广场地下一层,天桥形象博物馆正式开业迎接客人。 除了今后周一闭馆外,这里每天9点到17点对市民免费开放。

“北京老天桥民俗在这里“活”了”

“为天桥建设博物馆是多位老天桥艺人的愿望。 ”。 天桥民俗专家赵兴力在博物馆开放之前多次来到这里。 他回忆说,2003年天桥上的一些老艺人回到这里重新开始表演以来,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展示天桥历史的博物馆。 年天桥艺术中心开工建设时,在其规划方案中,确定在艺术中心主体建筑之外建设博物馆。 经过几项规划,天桥地区的历史沿革、景观风貌及全面展示悠久历史文脉的文化空之间终于建成了。 “有了艺术中心,洋已经做得很好了。 现在博物馆建成了,土掉下来的人也回来了。 ”。 赵兴力说很有趣。

“北京老天桥民俗在这里“活”了”

一进入博物馆,眼前出现的一切真的不是“土”。

近3000平方米的展陈空之间分为序厅、天子之桥、文化之桥、民桥、复兴之桥5个板块。 踏着天桥的复制品进入展示室,可以看到ar版“旧京天桥一窥图”,用手机扫描画面上的骆驼、铃车,可以看到动态的“名词解释”。 清代描绘的《皇子回锋图》向人们展示了天桥地区在绘画中留下的第一幅全貌。 继续参观的话,还可以看到万盛轩剧场的复制品,以及天桥地区老字号牌匾的展览等,展品和细节都在为参观者还原立体天桥。 此外,老天桥地区曾经流行的游戏——击打力和拔灯儿童也可以用现代方法体验,大鼓、评剧、相声、说书、琴书、京剧等天桥常见曲艺形式也有经典作品的现场试听。 八大怪的表演不能亲眼看到也没关系,体感游戏《体感八大怪》可以帮助参观者模仿八大怪的表演,很好玩。

“北京老天桥民俗在这里“活”了”

作为全国唯一以天桥命名的博物馆,表彰和传承天桥地区优秀文化是其建馆的宗旨。 为了实现这一点,西城区将其功能定位为“民俗博物馆+文创空之间”。 博物馆运营方、天桥盛世集团副总郑翼程介绍说,除固定展陈外,这里每周将举行1~2次文化活动。

“北京老天桥民俗在这里“活”了”

博物馆内有两个小剧场,分别可以容纳60人和100人。 这里将成为天桥绝活的表演舞台,京味儿童剧、说书、八角鼓的表演场所。 天桥民俗图书馆也搬到了博物馆。 以民俗文化为中心的书约2万册,被分类在误读空之间。 市民可以利用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联合网络用户卡(一卡漫画)进行借阅。 老舍读书会也以这里为固定活动空,展开各种各样的阅读宣传活动。

“北京老天桥民俗在这里“活”了”

参观者可以在这里看到与以往无形文化遗产艺术作品不同的作品。 每年一度由北京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西城区文委联合举办的无形文化遗产时尚创意设计大会,将在未来落户这里,展示100多名设计师以无形技术为基础设计的文创产品。 京剧领唱制作等非遗技,在这里举办公益课程,帮助越来越多的市民学习和理解这门艺。

“北京老天桥民俗在这里“活”了”

公益文化讲堂、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天桥艺人的演艺表演、非遗的相互体验、书籍的阅读与文化训练……在一个天桥印象博物馆里,一个多维文化空之间,努力为市民建设“活”的文化天桥。 (记者李洋)

标题:“北京老天桥民俗在这里“活”了”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0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