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3字,读完约4分钟
新闻网北京4月5日(记者孟永辉王妍)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甘肃省武威市位于全国生态结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砂带的中心地带,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甘肃武威因地制宜,治沙、治理双管齐下,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近年来经过科学治理,当地绿洲植被恢复较有效,地下水位逐年上升。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沙尘暴中心和策源地之一,武威市民勤县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c”形包围,因此被称为“中国沙乡”。 与沙漠对比25年的民勤县联古城沙生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长陶海璇告诉记者,近几年,民勤人民打了美丽的沙漠“抵抗战”,过去“沙魔”给民众带来的疼痛逐渐好转。

陶海璇:在治理之前,风一吹就是沙尘,沙子过去打死了秧苗,把地膜吹走了。 直接影响生产,影响老百姓的生存环境,以前刮大风的时候,从家里进来的垃圾和沙尘只能用棚车清理,现在刮大风后,可以用土簸打扫了,管理效果对老百姓非常深。

站在民勤西凉镇字云村的村头高地远望,曾经绵延不断的土黄沙丘,现在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穿梭飞机。 在村民马中华,这种穿梭机不仅是防砂的“好助手”,还是让老百姓富裕起来的“摇钱树”。 从2004年开始,老马带着村民们在600亩梭梭林里嫁接肉苁蓉,他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说这两年农民的利益比以前更是天壤之别。

马中华:那时收入一年一千多,两千吧。 人均收入。 兴家致富没有路,见沙怕沙是我们的敌人。 现在沙子使我们受益,沙子是我们的朋友。 最低要卖到30,最高40公斤,第一年刚出来,收入1万几,第二年6万,基本上年年翻番,第三年12万,今年估计20万。

除了“靠沙子吃沙子”,民勤人还通过“用水喝水”迅速发展了沙漠旅游。 随着石羊川流域治理工程的实施,当地干涸52年的青土湖再次“复活”,重现的人工季节性水面超过25平方公里,形成干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呈现芦苇葱绿、水鸟争鸣的景象。 离青土湖很近的号顺村也向因缺水而干旱似乎要被解决的困难告别,再次恢复了精神。 4日,顺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奎介绍,这片沙漠绿洲建成后,村民们也找到了致富的新方向,目前村里建立了青土湖生态农业快速发展有限企业,农民收入通过生态旅游不断增加。

王兴奎:以青土湖为依托,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着力点。 把村民变成产业工作人员,一家两口在这里上班,一年可以拿到近8万元,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惠农政策这一块,基本上可以达到10万元左右,达到小康水平。

民勤县委副书记蔡程程告诉记者,在青土湖周边5个乡镇,拥有民勤县全体贫困人口的80%。 长期以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如何脱贫致富是摆在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难题。 通过科学治沙、快速产业发展,民勤率先找到了破题答案。

蔡程程:民勤原来的问题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这两年在治理的沙漠里,经过绿化,种植沙生植物,迅速发展沙生产业,制作沙生中药材,梭梭下嫁接肉苁蓉,嫁接锁阳, 目前民勤人口23万人,前年整体脱贫,而且农民收入已经过万。

记者表示,民勤治沙只是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科学规划、“抗击”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年,武威市启动新的生态重大战术工程,通过修筑道路,将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一分为二,拟沿风沙线建设长562公里、宽1公里以上的绿色生态林带。 武威市林业局局长朱红艳说,依靠这条绿色的丝带,把大众称为“沙”,用活的“沙”将过去束缚人们快速发展的“沙”器变成大众手中财富的“利器”,是下一阶段的重点

朱艳:第五次荒漠化检测后,全市荒漠化减少30万,荒漠化减少9万,明显沙化土地减少120万,用沙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人员,利用要保护,所以特色林效共168万亩土地,经济效益 因为利用这个资源很方便,是为了政府发动所有事件。

治沙未完成时,脱贫工作还在进行。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徐先英认为,只有依靠沙产业科学计划快速发展,让老百姓掌握“沙”成为黄金的能力,才能在科学治沙中打赢群众脱贫攻坚战。

徐先英:利用沙漠,可以迅速发展光能、太阳能。 挖掘沙漠药材,栽培哪怕一点点可以食用的东西,让砂米、砂樱桃、黑枸杞成为蓝莓一样的饮料,今后,在我们的研究方向上,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要形成产业体系。

标题:“甘肃武威治沙25年:从“谈沙色变”到“靠沙致富””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03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