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4字,读完约4分钟
派驻朝鲜2年4个月,一晃就过去了,很着急。 离开朝鲜后,很多人问记者是否见过金正恩,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很多次。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金正恩的经历。 记者于年4月10日抵达朝鲜,如上所述,此时金正日去世后,朝鲜最新领导人金正恩刚刚上台,朝鲜重大节日“415太阳节”即将到来,来平壤报道的各国记者也瞬间多了起来。 北京快递企业承诺记者最多一周到达的托运行李没有运到朝鲜平壤,记者在相当长的采访时间里只有很少的衣服,非常痛苦。

作为历史悠久的青岛新闻网社平壤分公司的第一个电视记者,像苏联电影《兵临城下》的瓦西里一样,拿到了放在分公司多年的电视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匆匆进入信息战场,每天忙碌的采访工作开始。

记者出发采访的队伍
在这个特殊时期密集的朝鲜采访活动有着鲜明的优点,即记者不知道明天的采访时间、采访地点和采访文案。 因为朝鲜外务省一天前告诉各国记者什么时候到达平壤的羊角岛酒店,进行安全检查、统一乘车。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长期的等待。 记者必须根据安检的严密性推测当天可能有什么活动,谁可能参加。

年4月13日,像往常一样,带着照相机、三脚架、喜欢的自家5d mark ii照相机早早来到羊角岛酒店,警卫很特别,安检也非常严格,手机、钥匙、打火机等都不能带。 各种器材、背包都要通过安检设备,把电池卸下来再装上,把照相机的镜头和主机分离,装配好之后,拍摄特定的位置检查是否是照相机设备。 在记者的背包里,镜片形状的杯子也受到特别照顾,松了口水喝了下去。

这样,我心里预计领导有可能出席这次采访活动。 像往常一样,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收拾安全检查结束的设备。 乘车出发。
到了山坡脚下,记者下车了。 我想没走几步,记者团就会突然跑过来抢位置。 作为比较年轻的记者,当然从来没有落后过。 左手三脚架,右手照相机,前置照相机,背上的照片包,气喘吁吁地跑来跑去,来到广阔的平台,看到黑色,都是人。 几万人?不,十万人。记者都吓了一跳。 我刚跳下来支撑设备。 这时,所有记者都跑的这个位置被传错了,瞬间崩溃。

铜像揭幕仪式前。
转移阵地,挤到人群的最前面,一根粗绳子挡在记者面前,不能再往前走,突然发现这个位置进不了主席台。 这时,掌声响起,声音隆隆,隐约可以看到台前中央成排站着的人。 中间有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仪式即将开始。

匆匆忙忙地,记者又挪到了人群后面一点的位置。 这个活动场地前高后低,摄像机三脚架伸得最高,无数人的后脑勺被挡住了,拍不到金正恩。 赶紧,记者把三脚架伸到最高,抱着三脚架,终于可以拍金正恩了。 长,汗水湿透衣服领子,身体颤抖,镜片也颤抖,不长。 功夫没有心。 记者发现远处有个箱子。 发现朝鲜记者在那里拍照。 记者说有比划,要求这位朝鲜记者把位置拍一两分钟。 谢谢你。 这位朝鲜同行爽快地答应了。 一共让记者把这个高位箱子拍了三次以上,清晰稳定地拍下了金正恩的画面。 心里掉了石头,还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旁边穿着帅气军装的人拿着包和三脚架。 之后,他是和记者住在院子里的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武官,一起表示感谢。
凭借与朝鲜金正恩领导人首次见面的经历,被推举为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铜像的揭幕仪式,平壤数十万民众参加。
在之后的驻外年月里,朝鲜多次阅兵,在各种高访、新年派对等场合多次会见朝鲜领导人金正恩。 他透露,朝鲜最高领导人和记者一样都是80多岁,非常喜欢篮球。 (青岛新闻网社驻朝鲜记者曾涛)
标题:“中国记者回忆与金正恩第一次见面:被惊呆了(图)”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03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