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29字,读完约5分钟
记者在民和县西沟乡山庄村采访了“同饮一泉水”各民族群众(新闻网记者张雷摄)。
6月20日,新闻网报道,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西宁和兰州两个省会城市连接点的中心位置,毗邻甘肃兰州市红古区、永靖县和积石县,是从甘肃经河湟谷进入青海的第一站,被称为“青海东部门户”。

民和县历史悠久,秦汉以前是羌族聚居地,2000年前是青藏高原与内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通道,中原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在此融合贯通,“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在此相互映衬。 1930年,民和县建县取“政通人和”之意。 现在,民和县是青海省第三人口大县,30多个民族、40多万各族人民在这里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

6月17日~18日,记者跟随“中华民族全家同心共筑中国梦”全媒体海东行大型采访活动第四站来到海东市民和县。
山庄村:同饮一泉水
传说在民和县西沟乡山庄村有药泉,“喝这个泉能治百病”。 在药水泉旁边山坡的草坪上,几个村民坐着,从高处欣赏山庄村的美景,喝着泉水晒着太阳进行日常对话。

民和县西沟乡山庄村民在广场上跳藏族之前传来了舞蹈(新闻网记者张雷摄)。
他们告诉记者,药水泉旁边有取水用的“勺子”,村民们不要用家里的工具取水。 现在自来水管代替了“公勺”,到药泉取水的村民也少了,但药泉得到了完全的保存,象征着山庄村汉、藏、回等多民族群众团结的友谊。

山庄党支部书记白元恩说,这“药水泉”养活了山庄村汉、藏、回等各族村民,在长时间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建立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同饮一泉”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生动事例。

白元恩说,在山庄村,各民族以前每次传递节日,全村男女老少各民族群众在村广场联欢,扭汉族秧歌,跳藏族舞“釜庄”,唱回族“花”,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民和县西沟乡山庄村的村民正在箭场比赛(新闻网记者张雷摄)。
“藏族村民白元奎无偿帮助汉族老人高华干农活。 汉族乔成荣十年如一日给藏族孤独的老人做三餐,村民们轮流严阵以待地分发浣洗服……”白元恩说,山庄村附近互相帮助的故事历历在目,村民们世交,谁家都有困难,村民们伸出援手

山庄还有一个各民族射箭爱好者,他们加入了西沟乡巴周轮廓射箭协会,在农闲时期经常约好的乡新设的射箭场地伸手,输赢不重要,赛后大家轮流请客,民族大团

白元恩说,为了维持山庄村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在村“两委”班子建设中,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特意将各民族代表纳入班子。 “目前山庄村“两委”班子由藏、汉、回三民族干部组成,大家团结一致,相互协作,铸造了村集体坚强的战斗堡垒,村级各办公井有条,铸就了村的风向、民风、纯风。

拉家村:古村涅槃重生
民和县南部、黄河岸的官亭镇拉哈家村是土族村,近年来,被称为“东方庞贝”的拉哈家遗迹越来越受到关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在可能被地震和洪水埋在地下的古村出土了4000年前世界的“第一碗面”,掀起了灾害突然降临时男人倒塌的屋顶,女人把孩子埋在怀里的遗骸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所有人都很感动。

海东市文化旅游快速发展投资有限企业董事长王永兴告诉记者,在拉哈家族遗址基础上新建的拉哈家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增加了以前流传的民俗展示和表演等旅游项目,成为花园式的综合人文景区。

拉哈家村土族民俗文化展示中心的纳顿古老民俗表演(新闻网记者张雷摄)
进入拉哈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拉哈家村土族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各民族群众穿着古老的土族服装,戴着口罩,戴着腰胯皮鼓,手拿锣,挥着旗,跳着纳顿会的手舞。 他们中有白发老人,有沉稳中年,也有稚气未泯的孩子,这是全体人民参与庆祝活动。

据青海省级非遗传传承人徐秀福介绍,土族纳顿节起源于元代晚期,完全出现于清代晚期,兴盛于现代。 在土族语言中,纳顿是“娱乐”的意思,最初是庆祝军事胜利的节日,后来发展成庆祝丰收的节日,从农历7月12日到9月15日,历时两个多月,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节日。

徐秀福说,纳顿节是感谢天地、感谢政府的节日,也是民族团结的节日。 “我们在纳顿节融入了当地的汉、回、藏、土、蒙古等多民族文化,象征着民和三川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援助的良好气氛。 ”。

旧农耕文化“二牛扬棒”的情景再现(新闻网记者张雷摄)
记者来到民和县官亭镇文化中心,在这里进行民和县“青绣”非遗孤扶贫就业坊的培训。 “河湟刺绣”省级非遗传传人朱二奴隶手把手教刺绣工艺,在她的指导下,“学徒刺绣”们的刺绣工艺精湛,手中的刺绣也符合实际利益。

朱二奴2008年加入民和县土族刺绣协会,担任协会专职教师,培养了许多专业刺绣员。
《学徒绣娘》在民和县官亭镇文化中心学习土族刺绣(新闻网记者张雷摄)。
“我训练过有才能的回族刺绣姑娘。 她专注于刺绣,针法也很整齐,教授教她技法,学得很快。 她亲手绣的刺绣品更有生命力。 ”。 想起自己得意的门生,朱二奴隶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朱二奴说,过去的土族刺绣妓女没有传男人,也没有传到土族以外的其他民族。 目前,许多藏族、回族、汉族妇女自主学习土族刺绣。 她也想向越来越多的民族女同胞输送土族刺绣技术教授。 “将民族团结之情融入土族刺绣中,使各民族妇女在土族刺绣中实现自我价值。 ”。
标题:“青海海东民族团结故事:民和一家人”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04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