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92字,读完约5分钟
新闻网北京1月29日消息(记者孙冰洁)上午8点报道,许多上班族刚乘坐早间高峰地铁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内,急诊通道响起警笛的救护车轰鸣。 门诊大厅里挤满了排队看病的患者,着急的医务人员在拥挤的人流中敏捷而迅速地来往……

医生武军元的一天总是在“忙碌”中开始,在“疲惫”中结束。 在这家医院最繁忙的科室,他承担的是更紧急的急救工作。 分秒必争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常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急救通道(中广记者孙冰洁摄)
急诊室的一天
“今天怎么样? 取下呼吸器后可以自己呼吸一下吗? ’武军元把听诊器靠近患者的胸部,仔细地听着心跳和患者说话。 早上7点半进入急诊室后,武军元开始忙碌了一天。 他随身携带听诊器,认真接收助手医生交给的病历,向患者了解病情,检查患者现在的生理生命体征,做出下一步的诊疗决定。

1月29日,武军元在急诊室表达助手的信息,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广记者孙冰洁摄影)
日常生活不像影视剧那样戏剧化,有每天的平凡和忙碌。 如果没有送来需要救治的新患者,武军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检查室。 由于最近流感频发,肺炎等危重患者增加,原本狭窄的急诊室中在过道里增加了五六张床。 急诊室每天看30多个病人,转一圈后,基本上到了下午1点2分。

从入口到里面的休息室需要在密集的床之间来回移动。 急诊室的医生没有各自的专门办公室,日常轮流共用临时休息室。 当天早上,记者走进休息室,桌子上放着塑料袋里还冒着热气的煎饼果子,说:“这是同事买的,没吃饭的医生抽了空吃了一口。 ”。

但是,一般早上来休息室放东西后,武军元基本上很少整天回休息室休息,忙的时候甚至连口水空文件夹都没有。
任何时候都需要解决突发情况。 陆续送来了新的急诊患者,他需要迅速交接、迅速诊断、迅速决断:是留在急诊室继续注意,还是分流到其他科室或医疗联合医院……快,是急诊科医生的必备素质。 这十年间,为了随时跑步,武军元脚下总是穿着运动鞋。 急诊室的其他医务人员也是如此。

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武军元正式成为急诊医生。 最初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他在急诊中设想“没那么多事”,干脆利落、快解决了,但事实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最大的压力不是医疗本身
“氧气不够吗? 血袋不够……”作为急诊室整体病情最重、压力最大的部门。 紧急情况下的急诊室就像战场一样。 医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有效的急救。 这些场景就像武军元喜欢的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丝》。

但是,与剧中几位医生诊断一位患者的“理想”状态不同,现实中一位医生每天需要诊断几十名急诊患者。 分级诊疗释放了门诊的压力,但对急诊来说情况并未缓解。 年关本来应该是急诊淡季,但最近一点也没有减少。 来自河北、内蒙、山西等周边地区的患者不断增加,意味着最近一个月内急诊室每天的就诊量达到500人,平均每名医生每天要就诊约30名患者。

1月29日,刚上班的武军元说,第一件事是去急诊室调查患者的病情。 (中广记者孙冰洁摄影)
被武元“折磨”的不是营救本身,而是紧接着的“麻烦”。
“生老病死,有一定能抢救的,也有救不了的,有时真的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武军元告诉记者,每次救护车进入医院,自己最担心的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氧气和血袋不足,以及患者需要急救却找不到家属的签名。

几天前,武军元遇到了这样的“麻烦事”。 救护车送来需要救治的患者,需要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但是联系半天也找不到家属,所以医院只能联系派出所,由派出所进行信息表达。 另外,也有需要紧急救治的危重孕妇,但医院所有的icu都没有床,焦急的家人在急诊室里吵闹…

那是做了10年急救工作后,武军元认为最不给力的一次。 “怀疑自己能力有限,做不到了”之后,医院领导来协调信息表达,打消了他“不做”的想法。

很多时候他对这项工作保持着热情,可以淡定地解决日常诊疗中的问题。 “任何患者的家属都有,我们也只能尽量向他传达信息。 当然不能就这样放弃”

今年春节不回家
成为急诊科医生后,武军元笑着说,除了自己工作以外,几乎没有业余生活。 以前上夜班的时候,他早上慢跑、健身,但随着工作量的增加,这个“兴趣”也不得不放弃。 “我认为运动还在减压,但是时间有限。 ”。

急诊室没有休息日,这几年他维持着早晚的交替,四天一休的节奏,对“年”的概念也越来越淡薄。 28日这一天,果然还是偶然从同事的聊天中意识到已经是新年了。 再过不到一个星期就过年了。

从10年前进入急诊室开始,大部分春节他都是在单位度过的。 回河北老家看望父母的机会很少,结婚后,和同一个医生的恋人基本上过节日的时候也是各自的单位,年夜饭很少有机会重逢。

“到了节日,门诊、病房的医生变少,患者周转迟缓,所有的重病患者都被压在急诊上,压力很大。 ”。
武元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医院急诊科患者比平时减少了近一半,但春节期间来看病的基本上都是危重患者,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特别多,医生的压力没有减轻。 他供认对急诊科医生来说最可怕的是春节。

今年除夕,他将如期在病房度过。 他还记得他刚工作的时候在职场度过的第一个除夕。 没有回老家,和同事们一起吃了食堂送来的饺子,一个人得到了吉祥物。 起初我觉得很寂寞,但十年来,他渐渐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 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日常。 “救护车响的时候,急诊科医生的世界只有治病救人。 ”。
标题:“【新春走基层】急诊科医生:十年春节未回家 他为生命“守岁””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04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