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3字,读完约3分钟

诺尔曼·白求恩( 1890—1939 ),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生。 1890年3月3日,他出生于加拿大安妮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的牧师家庭。 青年时代,做过轮船武士、伐木工、小学教师、记者。 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曾在欧美某国参观、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上尉军医、外科主任。 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 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 1935年当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 他的胸外科医生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很有名。

“白求恩生平简介”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德国、意大利法西斯支持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1936年冬天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由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 8月,担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努力改善部队医务人员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死亡率和残骸率。 将军区后方医院建成示范医院,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向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制医疗图解手册。 提出设立特殊医院,举办医疗干部实习周,加快卫生干部培训。 组织战地移动医疗队进出前线救人。 为了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骸,他把手术台设在离最前线最近的地方。 11月底,率领医疗队赴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昼夜连续进行71次手术。

“白求恩生平简介”

1939年2月,率领18支“东征医疗队”赴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对115名伤员进行了手术。 有一次,一个伤员需要输血时,他自愿献血300毫升。 他还提议成立和参加志愿者输血小组。 一些伤员分散在游击队地区居民家里,他和医疗队冒着危险为他们做了手术。 4个月来,共建立行程1500余里、手术315次、手术室和绷带13处,救治伤员1000多人。 制作适应战争环境、方便战地救治、组成流动医院、组织药耗、100次手术、500次换药、500个处方所用的所有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卢沟桥药耗”。 制作了被称为“白求恩换药篮”的换药篮。 7月初,参加军区卫生机构组织领导工作,提出设立卫生材料厂,创办处理药品短缺问题的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疗干部《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与技术》、《战地救护心得》、《战场治疗技术》、《示范医院组织法》等多部战地医疗教材。 将自己的x光机、显微镜、全套手术器械、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

“白求恩生平简介”

1939年10月下旬,在范源县摩天岭战役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刀割伤。 后来给外科感染的伤员做手术时,不幸感染,不顾疼痛,坚决要求到战区救护。 他说:“你们不要把我当老古董,要把我当机枪录用。” 马上和医疗队到了前线。 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治疗失败,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去世,享年49岁。 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他举行盛大葬礼。 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以挽辞为题,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建立了白求恩墓。 晋察冀军区的决定将军区卫生学校和示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1952年,白求恩的灵柩搬到石家庄烈士陵园。

标题:“白求恩生平简介”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