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8字,读完约4分钟
气候变化的不良影响由于许多影视作品的加工而扩大,但气候变化还有有利的一面吗? “千年极寒”和“小冰期”的论点是否足以推翻气候变暖的事实? 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今天,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参加中国政府网采访时做出了确定的答复。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了中国政府网的采访(拍摄:关禹)。
变暖也有有利的一面
更多的人关注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良影响。 因为这种气候变暖的有利方面经常被忽视。
例如,对我国粮食生产来说,气候变暖对粮食产量的增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气候变暖增加了大气中的热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作物的生产。 部分地区农作物生产原是一年一季,气候转暖后,它可以合理安排在一年两季。

郑国光局长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 5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变暖,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向北移动,可以移动到伊春等稍高的纬度。 玉米、大豆产区也北移,北移后,扩大了一点高产、稳定的作物种植面积。 另外,过去每年冬天,东北最在意的就是霜冻,一到霜冻,粮食就停止生产了。 但是,变暖后,由于热量改善,温度上升,低温冷害也减少。

粮食生产可以从四季变为四季,这就是气候变暖有利于生产的方面。
气候变暖是波动性上升的过程
2009年11月,一名黑客拦截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小组成员之间的电子邮件,其中有科学家开玩笑说为了夸大气候变暖的事实而篡改数据。 这件事被媒体称为“气候门”,“气候门”发表后,地球变暖这个论点早就受到了质疑。 而且,全球变暖持续受到“千年极寒”和“小冰期”等许多相反论点的冲击。

那么,气候是变暖还是变冷呢?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个变化呢?
郑国光局长说,我们谈论的全球变暖是测量整个地球的平均状况,气候变暖需要时间尺度。 根据气象统一标准,有30年的尺度。 所以,全球变暖是地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变暖正在上升。 这种上升不是哪一年气温下降就说气候变冷了,而是要看趋势。 气候变暖是波动式的上升。

过去的这个冬天,欧洲遭遇了极寒天气。 那也是局部的。 你没看到的是,美国、加拿大的温度明显偏高。 我们国家北方的温度明显偏低,但云南、青藏高原、东南亚的温度略高。 欧洲是极寒天气,南美温度很高。 世界平均来说,还是很高的。 比如在什么地方遇到极寒天气可以说进入了小冰期,但这种说法不太科学。 因为进入小冰期需要数百年。

我们经常被一个地方,一段时间的现象所迷惑,掩盖着整个世界的现象。 此时,会发生错误判定。 所以气候变化还是要看趋势。
我相信我们有必要积极地适应那个。
“有些网友说,反正全球变暖是不是事实,科学家还在争论,但如果说全球变暖你不相信,不积极适应,最后受影响的将是你自己和你的国家。 ”。 在提到网民对气候变暖行为的消极态度时,郑国光局长这样说道。

郑国光局长强调,作为地球上的一员,必须认识到全球变暖这一趋势是事实。 如果你说全球变暖是你不相信的,自己不适应的话,最后受影响的是你自己和你的国家。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缓解这种全球变暖的方法。 例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例如农业也必须适应气候变化。 这是为了保证粮食的稳定生产。 现在极端天气多了,我们要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适当提高防灾减灾的标准,不要减少灾害的影响。

另外,减缓气候变暖也与我们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一致。 作为地球上的公民,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公民的责任,这实际上是可持续快速发展的。
标题:“郑国光:接受现实 做气候变化的主动适应者”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08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