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10字,读完约7分钟
神经上皮来源的肿瘤统称脑胶质瘤,占颅脑肿瘤的40-50%,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 年发病率约为3-8人/10万人。
一、分类
1 .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分类
脑胶质瘤根据肿瘤细胞形态学与正常脑胶质细胞的相似度(不一定是真正的细胞起源),进行如下第一分类
(1)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
(2)少枝细胞瘤——少枝细胞
(3)室管膜瘤——室管膜细胞
(4)混合胶质瘤,如少枝星形细胞瘤,含有混合型胶质细胞
2 .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不同
脑胶质瘤可根据肿瘤细胞的病理学恶性程度进一步分类。
(1)低水平胶质瘤( who 1-2级)是分化良好的胶质瘤,这类肿瘤在生物上不是良性肿瘤,但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2)高级胶质瘤( who 3-4级)为低分化胶质瘤,这类肿瘤为恶性肿瘤,患者生存预后差。
目前胶质瘤的分级系统有很多,最常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制定的分级系统。 根据该分级系统,脑胶质瘤可分为1级(恶性程度最低,预后最好)到4级(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 其中,以前流传的细胞病理学所谓间变胶质瘤对应世卫组织3级的胶质母细胞瘤对应世卫组织4级。

3 .按肿瘤位置分类
胶质瘤可以根据大脑的位置进行分类。 小脑帐篷将脑组织分为幕上和幕下区域。 据此,脑胶质瘤也是幕上胶质瘤和幕下胶质瘤。
(1)幕上胶质瘤:位于小脑幕上,主要为大脑半球,是成人最常见的脑胶质瘤( 70% )。
(2)幕下胶质瘤:位于小脑幕下,主要为小脑半球,是儿童最常见的脑胶质瘤( 70% )。
(3)桥脑胶质瘤:位于脑干。 脑干有间脑、桥脑、延髓三部分,其中桥脑控制着呼吸等重要功能。 在桥脑做手术有很大的风险。
二、病因
和其他肿瘤一样,胶质瘤也是先天性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致癌因素的相互作用造成的。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和结核性硬化症等已知遗传疾病是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 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脑胶质瘤发生的机会要比普通人高得多。 另外,微小环境的致癌因素也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相关。 研究表明,手机的采用等电磁辐射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有关。 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大部分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均有巨噬细胞病毒感染,且大部分胶质母细胞瘤病理标本均有巨噬细胞病毒感染的证据,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三、症状和生命体征
脑胶质瘤引起的症状和生命体征,主要取决于其占位效果和影响的脑区功能。 胶质瘤通过空之间的“占位”效果,可以使患者产生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力模糊等症状。 另外,由于对局部脑组织功能的影响,也可以使患者产生其他症状。 例如,视神经胶质瘤可导致患者视觉丧失脊髓胶质瘤可使患者发生肢体疼痛、麻木及力量薄弱等症状中央区胶质瘤可引起患者运动和感觉障碍语言区胶质瘤可引起患者语言表达和理解困难。 胶质瘤根据恶性程度不同,出现症状的速度也不同。 例如,低级胶质瘤患者的病史多为几个月至上一年,高级胶质瘤患者的病史多为几周至几个月。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生命体征,可以初步推断病变的部位和恶性程度。

四、诊断
胶质瘤的诊断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生命体征、辅助检查及术后病理等进行评价。 患者有临床表现后,就诊时最常见的检查包括头部ct和mri。 头部ct可以初步判定有无颅内占位。 胶质瘤在ct上多表现为脑内、低信号的病变。 低级胶质瘤通常无瘤周水肿,高级胶质瘤多伴有瘤周水肿。 另外,ct发现有无肿瘤出血和钙化,优于磁共振。 中风发生的出血,ct显示高信号,说明肿瘤恶性程度高。 提示肿瘤伴有钙化,肿瘤病理类型很可能为少枝。 磁共振在显示肿瘤的部位、性质等方面优于ct检查。 低水平胶质瘤在磁共振中多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脑内病变,首要位于白质内,周围脑组织和图像上存在比较清晰的边界,肿瘤周围水肿较轻,病变通常不强化。 高级胶质瘤通常信号不均匀,t1低信号、t2高信号,但如果有出血,t1也有高信号的存在。 肿瘤多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不清的肿瘤周水肿较为严重。 胶质瘤和其他病变,如炎症、缺血等,有时不容易区分。 因此,有必要进行pet、mrs等其他检查,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糖代谢和其他分子代谢情况,进行鉴别诊断的区分。 另外,为了确定病变和周围的脑组织功能的关系,有时也进行所谓的功能磁共振检查( fmri )。 通过这些检查,通常术前会对胶质瘤部位及恶性程度进行初步临床评价。 但是,最终的诊断依赖于术后的病理诊断。

五、治疗
1 .手术
手术往往是胶质瘤治疗的第一步。 手术不仅提供最终的病理诊断,而且迅速清除大部分肿瘤细胞,缓解患者症状,便于下一步的其他治疗。 对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等低水平胶质瘤,手术的完善切除可以根治患者,长时间生存。 目前胶质瘤手术已经进入微创时代,比以前更安全、创伤更小、肿瘤切除更完整。 将显微镜应用于脑胶质瘤切除,可以更清楚地识别肿瘤与脑组织的边界和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在安全的状态下使胶质瘤最大化。 神经导航的应用,切除胶质瘤手术,提高到新的高度。 神经导航与汽车导航相似,在外科医生手术前切口的设计、术中功能脑区的识别及手术切除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可以更精确、细化。 近年来出现的术中磁共振,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完整切除的完善度,减少患者术后功能缺陷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中皮质刺激电极的应用,可以完全认识术中的运动区域、语言区域,有助于外科医生更好地保护大脑的重要功能。

2 .放射线治疗
接受外科治疗后,对于高级胶质瘤患者,大多需要进一步的放射线治疗。 对于低水平胶质瘤患者,如果存在高危因素(如肿瘤体积超过6厘米、手术切除不完全等因素),也必须考虑放疗。 放射治疗包括局部放射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对于首次发现的胶质瘤,通常不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局部放疗根据使用的技术不同,可以分为适形调强放疗和三维整形放疗。 有时会考虑对复发胶质瘤患者,特别是位于功能区域的肿瘤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3 .化学疗法
化疗和靶向治疗在胶质瘤治疗中逐渐发挥着重要意义。 对于高级胶质瘤,咪达唑仑的应用,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预后。 咪达唑仑是目前治疗胶质瘤唯一具有确切疗效的化疗药物。 对初次治疗的高级胶质瘤患者,咪唑安定应用于放疗后(同步化疗阶段),应单独服用一段时间(612周期)。 。 其他化疗药物(如尼莫地平)对治疗复发胶质瘤可能有一定疗效。 近期出现的血管靶向药物、阿托伐他汀对复发高级胶质瘤,能确定疗效,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六、预后
经综合治疗,对低水平胶质瘤( who 1-2级)患者而言,对中位生存期为810年的间变胶质瘤( who 3级)患者而言,对中位生存期为34年的胶质母细胞瘤( who 4级)患者而言,中位生存期为14.6—17 值得观察的是,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来说,新出现的放疗和咪唑安定化疗方案,在约10%的患者可以生存5年以上的咪唑安定出现之前,单独接受放疗,只有不到1%的患者可以存在5年。

胶质瘤难以根治,常复发。 肿瘤复发后,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可以考虑再次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
标题:“头晕恶心或是恶性脑肿瘤先兆”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10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