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46字,读完约8分钟
正在工作的张令强。 刘铁刚摄
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创新小组正在为该小组的科研人员进行实验。 刘铁刚摄
北京5月4日电(沈基飞)位于北京五棵松桥南,是正方形绿白相间的房子,这里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生命科学大楼。
2007年12月,31岁的张令强博士从此进入人民大会堂,作为100位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隆重表彰。 这一年可以说是张令强雏鹰展翅飞翔的第一年。

1976年9月,张令强出生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沛县敬安镇耿圩子村。 1993年,张令强进入烟台大学生物化学系。 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取得了硕士研究生。 2000年,他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我在这逗留了16年。

与有名的北大和清华相比,外部对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了解非常有限。 之所以能够促使张令强决心进军这个神秘的军事禁区,是因为他在北大听取了导师贺福初教授的报告。

“贺教授在报告中谈了很多国际前沿的知识和理念。 他现在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有趣的幽默。 我通过这门课第一次知道了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和前景。 1999年12月31日,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天,因为我慕名来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向他咨询了申请博士学位的事件。 那个对话很合得来,谈了两个多小时。 这成了我人生的拐点。 ”。 每次说起这件事,张令强的脸上都充满了幸福的笑容。

16年来,张令强的实验室就在这座大楼的5楼。 作为课题组长,他领导的团队博士、硕士达到30人,其中包括与清华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301医院等联合培养学生。

10平方米的房间是他的办公室,也曾是吴祖泽院士、贺福初院士的办公室。 日历上,张令强写了两行非常俊秀引人注目的警言。 科学研究应该给人带来乐趣。 道法自然,深刻而坚强。

多年来,贺福初院士以严谨的科研风格,敢于争夺国际第一的精神鼓舞着张令强。 在读博士期间,他表现出了吃苦耐劳、勇于负重的优良品质,休息日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由于员工的勤奋,2003年6月,张令强获得全院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博士论文等多项荣誉,在成绩优异的留校工作。 毕业后,他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兢兢业业地工作,勤奋踏实,依然每天晚上加班到深夜,成为人人皆知的“夜猫子”。

功夫不是用心的人。 2005年初,张令强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刊物《欧洲分子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影响因子10.492是当时全院影响因子最高的论文之一。 这个副本后来也收到了《自然-中国》的评论。

“有趣的是最好的老师。 国内很多导师在面试学生时,只听到你对我的课题不感兴趣,很少有我能给你提供什么机会和平台。 贺院士正好是材料教育的人,他会深入了解你的能力、你的有趣和你的追求,坦率地告诉你他能为实现你的科学梦想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 张令强说。

2005年,张令强也曾有去美国留学的想法。 因此,他没有参加研究所为年轻人才提供30万元经费支持的“雏鹰计划”。 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杨晓明知道张令强有思想顾虑,所以他说:“请你只是参加。 所党委例外地允许你在合同期间出国学习。 ”。

事实上,辐射与放射医学研究所对人才的政策较为宽松,激励机制相对完善。 20世纪80年代,该所率先实行了课题组长负责制,90年代以后,“雏鹰”、“青苗”、“绿叶”、“彩虹”等计划相继推行。 张令强由于承担课题任务等原因没有出国留学,但其科研水平达到国际一流,与这种良好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博士毕业不久,考虑到张令强突出的业务和较强的协调能力,贺福初院士将重任托付给他,任命他为课题组长,经常邀请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课题申请和进展报告会,迅速锻炼和提高他的能力。

张令强课题组拍了照片。 刘铁刚摄
担负起课题组长的重担后,张令强更加重视广阔的研究思路,学习海外同行的优秀文案。 他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863”、“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面上基金、要点基金、杰青基金等国家级课题。

在他的指导下,课题组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54篇研究论文,其中11篇发表在影响因素10多篇学术刊物上。 2008年,他的课题组报道了控制骨质形成的新蛋白质,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由于创新性强,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自然-细胞生物学》上。 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第一本《自然-细胞生物学》。 同年,在32岁的年龄晋升为研究员。 一年后,他又在肿瘤研究行业取得突破,成果再次出了《自然-细胞生物学》。

“张令骨子里干劲十足,特别细致,特别耐心。 大多数人认为基础科学很无聊,但他很感兴趣。 ”。 高级实验师邢桂春被誉为团队老人,从事了几十年,陪伴了两位院士,她对张令强研究员的性格修养、科学构想、管理能力、吃苦精神表示由衷的赞赏。

“我的导师贺福初院士经常说,如果能统一一个人喜欢的东西和能做的事情,那将是一生的幸福。 我最大的幸运是,我热爱生命科学,崇拜军人。 本来两者的职业好像有点关系,但在这个地方可以完美融合。 ”。 张令强说。

“张教授平时话不多,工作认真,‘五加二,白加黑’,加班到深夜,他给我的感觉就像天然的‘夜明珠’,即使在普通人休息的夜晚,他依然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张指现在是307医院的科副主任,一提到张令强研究员,溢美之词层出不穷。

“在国家‘杰青’、求是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总后‘新星、银星’评选中,张令强都是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可以说前景远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毒物药物研究所所长张学敏曾经这样评价。

“我的理念是让想工作的人工作,让能工作的人工作,让想工作的人珍惜。 张令强的成功来源于自己的勤奋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有着特殊的军队情结。 为此,我对他说。 这个地方可以满足你从军的愿望,同时在你有趣的周围,发挥你的特长,最终实现你的梦想。 其实,我履行了诺言。 他也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 年下半年,张令强被选为总后优秀大学生干部模范兵时,作为导师,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将军这样评价他的学生。

从普通地方大学生,16年迅速成长为国内一流青年科学家,张令强的勤奋是以努力为前提的,导师贺福初院士的精心栽培是关键,军事医学科学院良好的氛围是基础。

目前,张令强率领的队伍是1+x结构。 也就是说,他的正教授率领一队学生作战,没有长时间固定的打法。 近年来,由于编制原因,人才梯队建设难以保障,但这个队伍氛围非常好,目标确定,成果丰硕。

张令强有一天有一个梦想,就是自己的科研论文要刊登在淘汰率达到95%的世界学术期刊王冠——英国《自然》杂志上。 年,借埃博拉全球疫情的历史契机,他的导师贺福初院士与曹务春研究员、高福院士等多位科学家合作实现了这个梦想。

“我们现在在这个方向上,道路越宽,大家越干越有希望,越跑越有头脑。 因此,没有时间考虑其他事件,”张令强说。 (完)
关键词:张令强;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 心如; 科学院士。 雏鹰; 自然-细胞生物学绿叶; 青苗。 863
说几句话
2月21日,军事医学科学院使用高通量检测序列技术,从我国确诊的第二例感染者尿液中直接获得寨卡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专家表示,由于感染率高,寨卡病毒全球持续扩散,我国口岸陆续出现输入性病例。

记者了解到,此次运动会有拔河、集体跳绳、救援接力3个集体项目,以及男子5000米、男子3000米、女子3000米、男女平板支撑、男子俯卧撑、女子仰卧起坐、男女跳绳、踢毽子、定点投篮等10个项目

由于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现场处理任务危险复杂,根据总部命令,军事医学科学院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派出4名专家赴爆炸现场提供装备和药物,指导救援部队防护和处理现场医学。
标题:“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张令强:胸怀大志 心如磐石”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10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