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2字,读完约3分钟
河南省文化观光厅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系列活动
豫河南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播
新闻网河南分网6月2日消息(记者彭华焦宏昌通讯员李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也是继承文化根脉、建立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 2019年6月8日是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河南省文化与旅游厅相继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豫见河南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播”,是近年来开展的数字记录工程中的30个非代表性项目。

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来源于北宋都东京(开封)开创的木版门神画,主要分布在开封城南的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 明代中期至清干嘉年间,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对接、山东潍坊等民间年画历史性地为繁荣中国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意义。

朱仙镇木版的年画制作技术多而杂,有30多种,其中有东路品、西路品两种,表现文案和着色不同。 基本文案包括雕刻技术、水印技术、绘画主题素材等,采用工具达数十种。 年画木版是用铁钉搭配可选的优秀梨板制成的,印刷用纸从以前开始就采用了丝绸纸(粉连纸)、32克光泽纸、本毛刺,现在采用的是生宣纸。 用从以前流传下来的制作过程制作的木版年画,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朱仙镇木版年画经过历代艺人的生产实践,形成了六大特点: 1、色彩讲究。 2、崇尚采用暖色,热烈奔放。 使用古代人物“铁笔十八画”的技法,交替雕刻线条和阴阳。 4、用自古流传的技法构图。 5、用简洁、明快、夸张的方法塑造英雄人物。 6、主题素材和创作人物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人们迷恋仰慕的英雄豪杰。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集体手工艺术结晶,是中原地区优秀的民间艺术。

2007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单。
朱仙镇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传承人
——郭泰运
郭泰运(曾任名郭太运),男,汉族,1925年1月生,开封县曲兴人。 2007年,被原文化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传承人。
他13岁进入开封最有名的门神(年画)工作室之一的“云记老店”(店主刘子云)见习,走出师傅与哥哥谢合彬合作,后来获得单干取店号“泰盛”。 1961年开封成立了《开封年画社》,他被社刻版、印画所吸收。 1983年,开封市成立“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郭泰运担任古版研究室主任,修补、复印、整理了不同时期、不同店号的雕刻和资料。 2004年,他受雇于开封市博物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 从艺七十年开始,他的年画着色、构图、制作工艺精湛,倾其一生在濒临灭绝的面前救助、收集、整理民间艺术,是开封朱仙镇年画兴衰迅速发展的见证人。

并且郭泰运抛弃了传男不传女、后代不传外人等狭隘保守的思想,2008年接纳了3名博物馆大学美术本科学历的年轻人为门下生,向他们传授了近70年的经验和技术。
标题:“朱仙镇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泰运”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11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