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72字,读完约8分钟
据中广网北京4月7日信息综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今天是第57个世界卫生日。 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的主题定为“合作增进健康”。 在中国,死亡率排名前十的疾病中,有44%以上的患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引起的。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年)》指出,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法是年实现的目标之一。

许多中青年专业信息缺乏健康保健知识
在北大医院,笔者遇到了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工作的李先生。 他是公司的业务骨干,首先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文物展览事业。
“平时工作很忙,收集史料,做原生动物的恢复设计工作,交论文,交图表,坐在电脑前会加班十几个小时。 ’李先生说,他通常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以后睡觉。 睡觉前必须看复印件。 午饭总是坐在电脑前随便吃。 虽然在网络和杂志上知道了一点健康的知识,但是平时完全没有实践。

他说早上起来经常气喘吁吁,但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他抽烟。 他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但他说:“没办法,不吸烟就写不出论文和设计。 平时一天抽两盒烟”。

北京外医院心血管病防治中心教授陈伟伟认为,随着社会节奏的进一步加快,目前知识分子的从业压力较大,在高强度的从业状态下,他们缺乏持续的体育锻炼。 根据多年从事临床保健工作的经验,他认为中青年知识分子患有慢性心血管病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 “工作、家庭带来的压力也使这些人无法腾出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 而且,在城市生活中,他们开车走路,常常不是整天坐车,而是坐在办公室里,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都是形成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陈教授特别提到了保健的专业术语——KAB信念,即“知识”、“信念”、“行为”的缩写。 “很多脑力劳动者虽然专业信息丰富,但缺乏健康保健知识,没有形成健康行为理念,慢性病不知不觉侵蚀了他们的健康。”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阜外心血管专科医院急诊病房的病床上,躺着一位瘦骨嶙峋的女患者。 她来自四川农村,今年36岁。 她刚生完孩子就去地里打了三天猪草,干了农活,结果得了严重的病。

“当时奶奶病得很重,不能下床,丈夫出去打工,家里的工作谁也没做。 刚生完孩子,身体有点虚弱,但自己很年轻,觉得身体没问题就下地劳动了。 6个月后胸部疼痛,无法呼吸。 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有时痛得坐立不安。 ”。

医生诊断她之所以患有肺动脉损伤和严重的心脏疾病,是因为在月子期间没有保养好身体。 "今年她如果不能动手术,就会有生命危险. "
我国知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安贞医院的洪昭光大夫在一次讲课中说:“很多人没有病,而是无知而死。 缺乏健康知识是第一杀手。 ”。
钟南山:生活习惯需要注意
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表示,慢性呼吸疾病已经在中国十大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三。 慢性呼吸疾病的发生,主要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性有很大关系。

据钟南山介绍,根据有关部门对我国7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每万人中感染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的人数达30人至50人。 仅2005年,我国死于该病的人数就达到140万人,几乎占世界上死于该病人数的1/3。

钟南山表示,吸烟是感染该病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15岁以上的吸烟人数占总人口的35.5%,其中男性达到63%。 此外,我国50%以上的非吸烟者也多被动吸烟,其中包括许多婴儿和儿童,这也是2岁以下儿童易感染该病的重要原因。

钟南山表示,我国对烟草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但不得不承认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 特别是烟草广告盛行,哪怕只有一点点有名的选手做烟草广告也不好。

此外,燃烧生物燃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钟南山表示,在中国农村,农民做饭烧柴较多,这些柴火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大大提高了农村妇女和儿童感染这种疾病的可能性。 这比吸烟带来的危害还要严重,通过烧柴感染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相关率达到19.3%。

第三个因素是汽车尾气和尾气的排放。 钟南山表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空气质与感染该病有关,但至少是重要诱因。 2002年,我国74%的城市存在空气体质量问题,未达到国家标准。 这主要与城市汽车集中、废气排放量有关。

因此,钟院士认为,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对于老百姓来说,要远离这种疾病,要重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减少吸烟,空不要在气体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长期停留,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抵抗力。

国民需要“行为革命”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性和行为密切相关,科学家将这类疾病统称为生活习惯性和行为疾病。 在我国,影响国民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存在范围非常广,种类非常多,常规变革无法产生明显的效果,只有进行面广、内涵深刻、甚至脱胎换骨的“行为革命”,才能达到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日前撰文指出。

确实,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生活习惯不良有关。 以肿瘤为例,北京市协和医院肿瘤化疗科主任陈书记说:“肿瘤发病率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引起肿瘤的因素很多,包括空气体污染、辐射等,但中青年人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引起重视的诱因之一。

陈书长举例说:“吸烟、过量饮酒、三餐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熬夜及长时间精神抑制,都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自身抵抗力下降。 如果长时间这样做,会牺牲健康,加快生命。 ”。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为10万人中的127例,近年来每年新增肿瘤患者近170万人。 陈书长表示,我国肿瘤发病率高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肺癌、肝癌、胃癌和直肠癌发病率较高。

肺癌的发病与吸烟有直接关系。 陈书长说:“从吸烟到肺癌发病,大约需要10年以上。 现在,很多孩子把吸烟看成一种时尚,在十几岁就开始吸烟。 于是,三四十岁就进入肺癌的发病期。”

陈书长表示,香烟点燃后产生的烟雾中含有数十种有害物质,吸入人体后对呼吸道、心血管、胃肠、神经系统、肝、肾等脏器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西方医学界在研究肺癌形成时发现,每天吸烟的人支气管每年受到的射线相当于约200次x光胸部透视的射线,长时间的射线也容易使气管和肺细胞癌变。

陈书长表示,远离烟酒,有意识地多摄取粗纤维食品和蔬菜水果,均衡膳食结构,保持平和愉快的心理状态,加强体育锻炼,是远离肿瘤的较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重大疾病发病率的提高,也暴露出了一点社会问题。 “我国烟草领域的税收一直位居前列,这支持国家建设,但国民也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由此带来的劳动力水平下降、医疗价格增长可以说是烟草领域快速发展的负面效应。 ”。 陈书长认为,国家应采取适当的限制措施。 因为即使现在烟草的税收补贴在国民健康方面,10年后也会有效果。

陈书长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对普及国民卫生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偏科教育,强调教科书,强调考试分数,忽视卫生健康知识,不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 ”

陈书长表示,目前社会缺乏的是系统、全面、深入的科学知识教育。 “孩子们应该从小就知道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法,如果不科学不健康,会有什么结果? 一旦他们掌握了科学知识体系,不仅健康地工作和生活,还提高了全民的科学素质。 ”。

王陇德认为,卫生工作者应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民“行为革命”,除加强健康教育外,还必须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目前,完全制止传染病病例和少数病例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尽早发现第一种情况,帮助人们控制与传播相关的行为,尽量减少传播,是很有可能的。 (李丽、车辉、孙颖、叶铁桥)
标题:“世界卫生日:健康知识理念匮乏 盘点国人生活陋习”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11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