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81字,读完约5分钟

前几天,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修复员正在修复馆藏“雷图”的壁画。 由于壁画有20种病害,壁画的修复工作需要一年完成。 记者杜玳摄影

记者郭青

陕西是文物大省,历史遗存丰富。 近年来,我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和室内物品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秦俑彩画保护、唐李偃墓冠饰修复成功、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等项目备受国内外关注。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开展国际合作

秦俑彩绘保护

从兵马俑的发掘开始,兵马俑彩绘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一直在继续。 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立课题组,后来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合作,开始了彩绘保护技术的全面系统研究。 经过多年的艰难险阻,课题组首先发现秦兵马俑彩绘由生漆的基底层和颜料层组成,证明了其有机层是由中国生漆制成的。 保护的关键是稳定生漆层,课题组发现了利用聚乙二醇( peg )和聚氨酯乳液( pu )共同解决和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聚合这两种保护方法加强了秦俑的彩绘,比较有效地保护发现的珍贵彩色陶俑 这项技术在保护施加在同种陶质器物上的彩色画方面得到了宣传。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秦始皇博物馆原首席工程师周铁表示:“保护技术稳定后,专家首先对秦俑2号坑出土的彩绘俑成功进行了现场彩绘保护。 其中也包括迄今为止唯一的绿颜俑。 之后,秦陵百戏俑坑、秦陵六号陪葬坑和汉阳陵出土的彩绘俑也得到保护。 ”。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中德科技工作者历经10多年攻关成功的秦俑彩绘保护技术,2001年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项目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4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文物局将国家陶瓷文物保护中心设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宣传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的应用。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自古流传着考古和科学技术考古

作为结合典范的唐李倕墓

李倕是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孙女。 2001年11月中旬至2002年1月,在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基本建设考古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此发现并同时发掘了李倕墓葬。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在李倕的墓葬中发现的砖头朱书墓志记述了她的身世,尽管李倕没有封爵,但其“承富贵之系”和殷实的生活还是从大量陪葬品中展现出来。 这些陪葬品包括青铜器、金银花、陶器、瓷器、玉器、漆器、铁器、铅器、象牙制品等,装饰华丽,具有很高的考古学和古代制造技术的研究价值。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经过千年机械压迫和雨水渗透的冲击浸泡,李倕墓的多件陪葬品,特别是质量较轻的陪葬品,如漆器、冠饰和装饰等,出土时已经偏离了其原始位置,在考古发掘现场直接提取冠饰和身体装饰等文物异常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决定直接用石膏包整体提取李倪的头冠和身体部分,进行室内再打扫。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中德专家关注李偃墓的整体打包提取和整理修复工作。 除了文物本身丰富的优点外,这项事业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后期文物的微观整理和保护恢复过程中严格执行科学规范的保护程序。 经过两年多细致的实验室工作,这是由500多种不同材质的构件组成,代表当时最高技术水平的冠饰经过修复、复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完整复原的唐代冠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国家文物局对李倪冠饰的成功修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中国古代许多复杂脆弱的文物保护修复的典范。 继2006年德国波恩“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成果展”后,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在北京“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成果展”的突出位置上展出,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基于李倪冠饰修复成功的背景和经验,2007年至2009年李倪佩饰也成功修复和恢复了中德专家。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出土现场保护移动

实验室实现考古现场的保护

2008年7月的一天,一辆长长的白色面包车静静地停在西安庞唐公墓的挖掘现场,车身上的黑色大字尤为突出——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烈日下,研究者们盯着屏幕,表示温度、湿度、各种气体浓度的数据在变化,但返回这些数据的是搭载在移动实验室的考古机器人,在未打开的古墓内部事先被检测到。 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封闭墓地埋葬文物埋藏环境的温湿度参数。 机器人携带的照相机在墓葬内还发现了壁画等珍贵文化财产。 这种智能化的预探测在我国以前的考古事业中是前所未有的。 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小组组长王丹华说:“这不仅有助于考古学家的人身安全,也为重要文物出土后保留条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移动实验室”是一个长11米、宽2米以上、高1.83米的白色长方形胶囊。 使用先进的移动物体制作技术,具有隔热、保温、防水、室外照明等功能,与载货车底板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能够满足野外环境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要求。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课题负责人苏伯民表示,“‘移动实验室’有4个基本功能:挖掘前的预探测; 通过测绘等手段在记录遗迹空之间新闻的第一时间分解保护各种材质的出土文物。 监测文物埋藏环境,为后续保护提供依据。 ”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表示,“‘移动实验室’的研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新闻、及时保护出土文物提供了技术可能性,将大大提高我国考古勘探和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能力。”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文物保护遭遇现代科学技术的时候,前几天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修复者正在修复馆藏的“雷图”壁画。 秦俑彩画保护、唐李偃墓冠饰修复成功、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等项目备受国内外关注。 2004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文物局将国家陶瓷文物保护中心设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宣传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的应用。

标题:“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