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8字,读完约3分钟

被网友涂写标语的王菲父母家门口。

中广网北京5月5日消息互联网暴力,正在成为互联网社区的一个热门词汇。

自“虐猫事情”后,“互联网暴力”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情”、“很黄很暴力事情”接踵而至,参与读者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互联网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

“互联网道德”

读者的道德审判、恶搞侮辱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创伤,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接受《瞭望》信息周刊采访的专家指出,“互联网暴力”已经开始挑战以前传下来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亟须运用法律、文化和道德手段给予制裁。

“互联网道德”

逐渐升级的“互联网暴力”

“互联网暴力”现象畅行于中文网络,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当属2006年2月的“高跟鞋虐猫事情”,主人公虐猫的行为引发读者公愤,在互联网追缉令的强大攻势下,她丢掉了从业,付出了代价。

“互联网道德”

最初,人们还为互联网时代舆论力量的强大欣喜不已。随后,网上追缉令越来越频繁,所涉及的行业越来越私密,甚至涉及到私人情感(如“铜须门”和“姜岩事情”),有些歪曲真相造成冤假错案(如“史上最毒后妈”);在不少时候,互联网声讨从正义的道德审判转变成对公民人权的践踏。

“互联网道德”

发生在2007年底的“很黄很暴力”事情,把“互联网暴力”推向极致。

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信息联播”播放一条有关净化互联网环境的信息。北京13岁女孩张殊凡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查资料,突然蹦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快给关了。”

“互联网道德”

短短几秒钟的出镜,因一句“很黄很暴力”涉嫌被“教唆操纵”,各大论坛随即出现了多个帖子,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图影射张殊凡;有人发起了人肉搜索令、悬赏通缉令,希望把这个孩子找出来。不久,孩子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平时成绩以及所获奖励、家庭电话、住址甚至精确到出生医院等暴露在网上,关于张殊凡的视频、图片、新闻、恶搞漫画、帖子一夜之间泛滥成灾,数万读者恶搞一个未成年女孩,“很黄很暴力”顿时成为2008年时髦的语言之一。张殊凡的父母发表网文强烈谴责这种行为。

“互联网道德”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杨飞指出,“互联网暴力”的很多因素都能用狂欢心理来解释。早期事情大部分出于对当事者的道德审判,发的帖子多是就事论事的评论;而现在的“互联网暴力”则呈现出恶搞当事者的倾向,有了娱乐化的倾向,公然放弃维护道德正义的责任。“很黄很暴力”事情是这一转型的分水岭,对于小女孩的恶搞,夹杂了色情因素,居然还有大多数人参与,更有甚者,发起了恶搞小女孩大赛。

“互联网道德”

国内著名黑客、民间黑客组织“中国鹰派联盟”负责人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群体暴力”注定愈演愈烈。现在借助一点isp工具,读者个体可以建博客,加上即时聊天工具、互联网ip电话等点对点的传递方法,让读者的行为更加为所欲为,从技术手段上说政府难以监控。

标题:“互联网道德”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1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