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24字,读完约12分钟
视频记者、编辑:王晶视频声优:张雷
新闻网站北京12月7日的新闻(记者王晶)每天在被称为“世界上最忙”的北京地铁上交叉,擦肩而过,着急的人数千人。 熟悉各自乘坐的颜色特征,毫不犹豫地朝着前进的方向前进。

对于进出地铁的乘客来说,往返于地上和地下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已成为日常,但对于北京地铁13号线回龙观乘务中心的电动列车司机廖明来说,如果每天都是照片的话,他的“相册”就差不多了。 唯一的区别是背景的底色、蓝色和灰色。

廖明今年五十五岁,这样年龄的地铁司机,就像他获得的许多劳动模范奖牌一样,在全国并不多见。 以2002年为界,他的职业生涯前半段献给了中国第一条环状地铁线路2号线,之后一头扎进了北京第一条在地面运行的轨道13号线。

30年来,他从刚出技校的学生,变成了全国地铁安全行驶距离最长的人——北京地铁也从一开始就从旅游专用变成了公共交通主力军,进入了逐年开辟新线的新时代。 现在廖明还在那里。 在繁华街道下,一圈、一圈、又一圈、110万公里的无事故行驶距离记录被刷新,“轮回”是地铁,“轮回”是人生……

30年后,这辆安全驾驶列车驶过赤道的25圈旧地铁的人不由得感叹:“人这一辈子,只要选择喜欢的职业,坚持几次就足够了。”
全国劳模,“北京地铁第一人”廖明(本人供图)
轨道联合体
凌晨4点,北京地铁13号线的回龙观车务段,准备了53辆列车,新的地铁高峰正在接近。 这时,穿着工装的廖明拿着手电筒,从车头到车尾,从车到车轮,逐一仔细检查。 40分钟后,等待他的将是数万名乘客。

“等了几次也不能坐,下车也不能坐,这是司空看惯了的事。 在地铁上丢鞋、弄坏包更是常有的事。 ’这张照片可能是40年前还在上中学的廖明无法想象的。

廖明记得,当时的北京人很少长途旅行,进入二环相当于“进城”,“坐公交车骑自行车都可以说是时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大潮席卷全国,许多农民扛着行李离开家乡,离开了北京站。 经过车站广场前的地铁站时,很多人不知道地铁的长度如何,通向哪里。

“地铁似乎是他们在北京站稳脚跟后,渴望参观的景点。 ”。 廖明笑着说,当时的地铁参观券更是供不应求。
1975年,北京地铁只有一条线,从北京站到石景山古城,首要功能是售票参观。 (视频的截图)
1981年,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对外运营,年客流量在6000万人以上,“相当于现在一号线一周的客流量。 ”。 当时,全国也只有北京在运行地铁。
在还留有地铁知识的情况下,廖明于1983年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考上了北京地铁技术学校,端起了“铁饭碗”。 毕业后,他被直接分配到了当时中国第一条环状地铁线路2号线,但那时也只开了四分之一的环路,即从西直门站到复兴门站的短短几站。

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地铁时的场景。 车厢内是只能容纳40人的横排座位。 在车外宽敞明亮的车站大厅,抬头一看,整个西直门站有3400盏荧光灯。 “就像宫殿一样,我当时很震惊,很难想象那么深的地下会有这样的建筑物。 ’第一次知道地铁,正好是8月的盛夏。 廖明看到的地铁司机穿着棉袄。 站台上的6台除湿机就像开着水龙头一样,哐啷哐啷地往外跑。 司机必须在西直门站掉头到复兴门前至少等8分钟。

进入1985年的时候,北京的城市生活人口突破了1000万人。 全市3000多辆公共汽车负担不起。 而且十年来,随着富裕的人越来越多,轿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北京人尝到了堵车的味道。 进入新世纪,北京的道路施工速度似乎永远赶不上汽车增长的速度。 利用地铁的“缓推”,势在必行。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条新地铁线与廖明所在的2号线在地下持续交叉,22条线路逐渐织成网,越来越密。
绕一圈、绕两圈……33年
在轨道上行驶的地铁,就像是每天都在有序运行的隐喻。 廖明第一个地铁司机的生活也一样。
如果说春运是中国人每年最大的人口迁移,那么对早晚高峰的北京地铁来说,每天都是春运。 在早晚高峰时间,廖明所在的2号线乘客经常超过数倍,但列车间隔只有两分钟。 “如果列车晚点3秒以上,调度中心会马上打电话警告司机加快速度。 ”。

廖明说:“一辆车晚点3秒,整个轨道的车辆必须减速,一分钟意味着1100多人不能上车。 ”。
面对如此巨大的客流量,廖明每天必须在2平方米的驾驶室内,密切注意网压计等10种行驶设备,绕着圈在设备轨道上滑行。 他说:“在2号线行驶的时候,在地下,乘客上下车后,随着地铁的推进,驾驶室内会变暗。” 忘记时间,期待着每天前一天有点明亮,就这样重复着。 在几十米的地下,日夜不变,只有看到仪表盘上显示的距离数字的变化,廖明才知道自己在移动。

在隧道内行驶的廖明(视频截图)
每次进行一个操作,每次看到一个红绿灯,廖明都要喊手指和嘴,开一辆车。 这样的动作约200次,“很多人不理解我们。 我们看起来像神经病,看着,必须自言自语,伸开胳膊指出来。 但是为了安全,我们必须这样做”。

长期以来,廖明总是有意识地把工作中的习性带到生活中。 例如,在平时的路上遇到红绿灯时,我想伸手说“显示红灯的话,总是拿着收音机发出开放信号”。 在家,廖明总爱说“把客房的灯关掉了”,家人不能哭着笑。 看电视的时候,他也会把声音调到最小。 因为自己只要听到很大的声音就会心神不宁。

这样以秒数计数的事业节奏,也反映在廖明的梦里。 廖敏说,大部分司机都在做无法刹车的梦或发生事故的梦。 而且,这样的梦想有多次。 但是,实际工作33年来,现实工作中的廖明甚至没有出现列车和车门之间的毫米误差。

“人车一体型”
北京地铁密如蛛网,无数列车高速运行,每分钟、每秒都有可能发生问题,因此北京地铁对司机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列车晚点5分钟以上计算事故。 有一辆门关不上的列车出了事故。 用红灯计算事故超过停止规定线计算事故……只要碰上一个,迄今为止的安全记录都将为零。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廖明在2号线的17年里培养了“听车”的能力。 在廖明眼里,每辆列车都有生命。 “载着很多人跑完路程后,也要放松。 这就是地铁的节奏和表现。”

廖明说,“人车合一”需要司机熟悉列车的结构和零部件,更需要了解道路情况。 大脑的所有细胞“仿佛自己和列车融为一体”跟着列车奔跑。 这样,无论列车有什么不适、路况有什么变化,司机都能在第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到。

廖明正在做发车前的例行检查(视频截图)
廖明对列车的了解和感受,远远大于常人。 这与他成为徒弟阶段的研究无关。
那个时候,他不断地研究业务成为他茶余饭后的“娱乐”,为了更好地理解,他把整个巨大的机器卸下最后的螺丝。 学徒几年,廖明多次触摸列车的所有零件,这也为日后他达到“人车合一”的状态奠定了基础。

有一次,他在黑暗的隧道里行驶,眼前浮现出一线光明。 他来到修理店反复检查,电缆被抬起的瞬间火光四起,原来露出了绝缘层。 2007年,因为大雨,这么大的月台在雨雾中“消失”,第六感告知廖明前方轨道异常,他立即停车,下车后发现地毯掉在了轨道上。 如果不马上停车,列车有可能脱轨或被扔出站台……

这样紧急的时候廖明不能一次又一次地记住。 他早就和列车融为一体了。 “我注意到铁轨和周围的环境已经印在我的头上,轨道上多了一块石头。 ”廖明说。

现在,在2号线东四十条站,站台两面的墙壁被中式壁画覆盖,部分装修风格仍是当时开站时的样子,车辆来往。 但廖明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青涩的年轻司机了。 10万公里是国内地铁安全行驶最长的里程,这个记录属于“老司机”廖明。

40岁的“新学生”
2000年,北京地铁建设迎来了“黄金时代”,第一条地面轨道线路13号线开通,一切“百废待兴”拉开帷幕。 与现在繁华街道的13号线沿线相比,回龙观等车站周围满是莲藕、荒地。

那时,在地铁2号线工作了17年的廖明,自愿选择了对13号线的支援。 但是,13号线和2号线有很大的不同。 车型发生了变化,所有的仪表盘、按钮都重新设计了。 道路状况发生了变化,2号线为全封闭地下运行,13号线均为地面行驶,许多复杂因素越来越多。

“很多人推荐给了我。 40岁的人已经够了。 ”。 当时,像廖明这样的司机大多不愿意离开“舒适区”,他说:“像企业家一样,一个人跑出了大野地。” 廖明回顾说,现在的13号线车内1平方米可以容纳9人,相对于此,晚上高峰期,五道口等站台空空,来往地铁内的只有少数乘客。 越往北走越荒凉。

“坐车的人少了,车坐得稀稀拉拉,感觉没精神。 ’廖明的话就像那个人,总是直接说。
现在人流像潮水一样汹涌的家庭(视频截图)
为了适应环境,13号线开通初期,廖明开的是适合地下运行的旧车,几乎不能忍受特殊天气下的地面运行,特别是2002年末,大雪持续了6天,廖明和开通后仅4个月的13号线就来了“下马威”。

由于车型问题,驾驶室没有暖气设备,温度在17度以下,但为了保证线路正常运行,廖明参加了夜间的“滑道”(整晚开车空载有列车轧制道,防止铁轨冻结)。 几天,冻伤后,脚痒得受不了,廖明索性忍痛用别针,冻伤后继续开车。

轧制确实是件艰苦的工作,雪不停,轧制不停。 整晚往返于铁轨,很多人受不了,但廖明是参加轧制最多的司机之一,他说:“这条路太长了,每一个阴影的位置都让我觉得刻骨铭心,有些不同。 ”。

廖明想起,雪之夜,在龙泽到西二旗的区间隧道附近,保安在轨道上巡逻。 一列火车从隧道里出来,保安完全没有观察到危险迫在眉睫。 轨道一片漆黑,廖明突然降低了紧急刹车措施。 的警长急忙躲开了下水道,廖明长松了一口气。

但是,在他看来,这些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40岁的他最难和年轻人一起学习新知识。 新型列车完全颠复了以往的旧车设计操作理念,名称甚至改变到了最小的开关。 于是,他只熟悉旧车,对照新车知识和旧车学习,记不住的地方,不断地写、画、读,有不擅长的地方,就告诉技术人员,直到学会。

之后,他根据新车的理论知识,根据经验,总结了一系列解决列车故障的方法。 但是,从那时开始,40岁的廖明戴上了老花镜。
“老司机”经过锻炼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位“地铁”明星的荣誉随着廖明安全行驶里程的一次更新,铺天盖地而来,“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安全行驶百万公里第一人”、“首都劳模”……廖明说,只要你用五年时间学习,你就会做这件事 十年了,你是这件事的专家。 。

看电视,看报纸,和人说话,廖明的生活中几乎都是地铁,成了“魔惊”。 几座高架公路桥和过街天桥通过上空,如果物体从天而降,将会引起重大事故,廖明一直很担心。 必须自己开车检查13号线和几个高架桥的交叉点,反复考虑如何解决安全问题。

这在外人看来像杞忧,但对廖明来说,却没有做好准备。
廖明正在完成地铁的运行模拟器(视频截图)
如果下雪的话,不参加“投篮”,在家里听着睡不着觉的广播中的地铁故障,他会像条件发射一样思考自己是否有用。 目前,北京地铁线路不断增加,明显缺乏专业的地铁司机,廖明又有了新的任务,培训新司机,退休前完成了地铁运行模拟器,将30年来的实战经验结合在其中,准备培训年轻司机。

多家媒体采访过廖明。 镜头那边的他,手里拿着花,肩膀上系着缎带,特别耀眼。 但是,生活中的廖明,没有几个“明星”的架子。 他带的弟子也像他一样,对地铁感情非常深,业务很过硬。 郭瑞开玩笑地说:“师傅的一天是26个多小时,随时想地铁的事。 ”。 采访结束后,廖明不得不抓紧制作地铁运行模拟器。

廖明说,他收徒弟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那就是,做事要讲究,踏实务实,不为荣誉所左右。 这种“工匠精神”,使他成为了北京地铁30余年的“老司机”,更是全国劳动模范奋斗的秘密。
标题:“【奋斗的中国人】“北京地铁第一人”廖明:33年,110万公里,刷新全国地铁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19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