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89字,读完约9分钟
周市特派记者于玲
西方媒体比中国媒体更早感受到互联网的核爆炸。2010年,作为中国新媒体的代表,作者参加了美国国务院发起的“国际领导人访问项目”。就东西海岸而言,传统的报纸帝国正在衰退,而新媒体世界正在繁荣。一年前,《华盛顿邮报》的一位副总编辑曾在北京与作者共事,他也未能幸免于金融危机的裁员浪潮。当时,裁员是从高层开始的,因为他们的成本更高,节流效果更明显。当时,尽管中国的同事们也讨论了7788年的改革,但似乎在国有体制下,生活依然舒适,没有人认真对待——有人说这是“制度优势”。

根据占美国报纸收入主要部分的广告收入数据,广告收入在2000年达到658亿美元的历史峰值(以2013年美元计算),然后开始下降。2004年略有反弹,然后几乎直线下降,2013年降至173亿美元。如果我们只看报纸发行量,1965-1990年是美国报业最辉煌的一年,此后发行量持续下降,在本世纪初也开始直线下降,现在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水平。

相比之下,直到2012年,中国报业广告收入才首次出现负增长。因此,西方报业受到数字化的冲击,开始转型和探索,比中国报业早了十多年。此外,由于西方传媒产业的市场机制更加成熟,版权保护更加严格,有可能更早走出困境。然而,在中国媒体机制还远未放开、专业化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它也受到互联网在业务和理念上的影响,前景尤为艰难。

再造新闻生产流程
新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报业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直观的内容终端和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这就要求对新闻制作流程进行再造。最根本的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彻底颠覆。

对网络和流程再造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纽约时报》为例。一家之主小亚瑟·苏兹伯格曾经说过:“什么是《纽约时报》?如果你只回答报纸,那么你不可能得到满分,因为今天的《纽约时报》不仅是一份报纸,而且是一个网站、一个电视台和一个广播电台。它们都是纽约时报。”但是现在,满分的答案又变了。数字第一已经成为《纽约时报》甚至许多报纸的口号。2014年5月,buzzfeed率先披露了由小阿瑟的儿子领导了六个月的《纽约时报2014年创新报告》。在“数字优先”的理念下,该报告建议《纽约时报》应该摆脱报纸的束缚,制作高质量的数字内容,最后重新包装数字新闻,每隔一天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现在,《纽约时报》首先是一个网络平台,网站和报纸合二为一。那天网站的标题也是第二天报纸的标题。

转型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许多报纸试图在编辑部设立一个“中央新闻台”,提供出版平台所需的所有内容,即使用集成的工作流模型。首先是物理整合。《纽约时报》汇集了曾经在不同建筑工作的网站和报社员工。然后是编辑过程,从“第二天”到“下一个小时”。在《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编辑部的日常工作流程中,工作节奏完全是根据网站而不是报纸来运作的。网站流程编辑至少和报纸流程编辑一样重要。在早上七八点钟的主题申请和主题选择会议之后,即时消息会争分夺秒地上网,并在那个时候进行深入报道,最终决定如何将所有网站内容整合到报纸中。

其他媒体也是如此。《今日美国》在每个编辑部都增加了数字发展编辑和社交编辑,《华尔街日报》在新闻部设立了一个“用户互动小组”,包括社交媒体编辑和数据专家。2011年4月,《卫报》宣布将整合报纸、网络、平台相关的技术资源和开发、设计、编辑人才,并提出“开放新闻”的理念。“数字第一”的战略改变了编辑和出版的过程,也就是说,每一件作品都首先放在网络上。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卫报》记者都只为互联网出版。”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大多数传统媒体的流程再造还不到位,印刷媒体的循环是其运作的核心。
专业精神的概念保持不变
在数字时代追求速度的同时,西方报纸并没有失去对内容质量的专业要求。在中国,许多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改造往往是庸俗的,迎合大众。本来,专业性不高,但今天的内容可信度更令人担忧。

以《华尔街日报》为例,虽然出版速度越来越快,篇幅越来越精,但服务公众利益、及时准确报道的地位依然不变。准确性仍然是报纸作为专业权威金融媒体的生命线。对于重要信息,必须由两个以上的来源进行验证。坚持新闻伦理道德的法律和道德红线。例如,在采访中,作为媒体记者,你不能隐藏自己的身份信息;独家文件的获取必须经过公司各级的法律审查;在中国报道时,如果你委托律师获取商业信息,你必须告知对方为媒体服务的目的。许多新闻线索虽然被许多人跟踪,但并不意味着《华尔街日报》必须报道它们。据该报工作人员称,这是为了捍卫《华尔街日报》的最高新闻权威,“相对牺牲眼球”。

此外,《华尔街日报》作为“美国写作质量最高的报纸”,仍然保持着对盎格鲁-撒克逊“讲故事传统”的近乎“宗教上的坚持”。即使是即时报道,也一定有某人的故事。

不可避免的是,随着对速度要求的提高,西方报纸的报道错误也在增加。在报纸的网站上,你经常可以在文章的后面看到更正通知。然而,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惯例,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和道歉,但“永不撤回手稿”不能“毁灭死者”。这一新闻运作原则在平面媒体时代得以延续。

尽管这些原则是过去专业理念的延续,但更重要的是要相信专业和准确的信息仍然是公众和投资者在数字时代所需要的稀缺产品。不管商业模式如何变化,这种稀缺的产品必须有自己的方式来实现其商业价值。

更新商业模式,探索“付费墙”
与生产流程再造相比,数字时代的媒体商业模式更新更加困难,目前还没有明确而成功的答案。但这是报纸必须跨越的另一个鸿沟。因为,判断媒体转型成功与否,取决于作为内容的专业制作和供应商是否实现了可持续的商业发展。

由于“内容影响力-付费分发-广告收入”的传统商业模式已经被互联网彻底颠覆,西方媒体也在进行各种新的尝试。其中之一是互联网时代的“付费墙”。

2007年,《金融时报》率先推出了“付费墙”。这就是所谓的“计价器付费墙”系统设计,即报纸的网站内容在一定的阅读量内是免费的,只有超过限制后才收费,所以叫做“计价器”。2011年3月,《纽约时报》借鉴并改进了这一模式,规定通过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链接网站不收费,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搜索引擎免费链接《纽约时报》网站。此外,《纽约时报》的付费墙上有许多明显的技术“漏洞”,但《纽约时报》无意弥补。事实上,《泰晤士报》作为一家不同于财经报纸的普通新闻机构,采取这一举措是为了吸引更广泛的读者。

《华尔街日报》的策略不同。报纸的网站清楚地标明哪些文章是收费的(通常是财务报告)。然而,《华尔街日报》的收费并不高。数字版的前三个月仅花费12美元,随后的几个月花费28.99美元。《金融时报》要贵得多,每月收费超过40美元,但它也面临着收费和扩大读者的两难境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报最近推出了每月1美元的试读,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并将其中一些人转变为长期订户。

然而,只有一些商业媒体和报纸,如《纽约时报》,被成功地安排在付费墙上。《卫报》和《华盛顿邮报》仍然采用免费策略,希望通过点击率获得更高的广告价值。

开发产品线和扩大收入来源
在数字时代,传统报纸应该学会自我推销。《纽约时报》2014年的创新报告反映,《纽约时报》习惯于“让报告说话”,不擅长内容推广。相比之下,《卫报》的编辑部有一个特别的推广团队,通过积极的社交媒体推广策略,该团队迅速扩大了在美国的读者群。新媒体如《赫芬顿邮报》和buzzfeed的优势更加明显。对《纽约时报》来说,只有10%的流量是通过社交媒体输入的。Buzzfeed的价格是《泰晤士报》的六倍。

此外,报纸还在不断开发其他收入来源,扩大更多产品线。例如,《纽约时报》近年来一直在推出《纽约时报》,试图改变移动设备呈现新闻的方式;“烹饪”,在数字平台上重构服务新闻;《时代内幕》可以让人们看到《纽约时报》记者是如何工作的;“结果”结合了智能分析、写作、数据可视化和个性化。

金融媒体在数据信息服务产品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经济学人》信息部提供定制服务,是《经济学人》集团的重要收入来源。此外,金融媒体也在推出更适合互联移动时代的轻量级产品,如《金融时报》的第一财经版、《经济学人》的经济学家浓缩咖啡、《华尔街日报》的10点版等等。这些产品通常聚集并提取精华内容,适合手机阅读。

重要的是要指出,尽管商业的未来还不明朗,但西方报纸对数字时代“什么不能做”非常清楚。也就是说,无论你生产什么产品,“商业利益不能进入新闻产品”,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例如,美国的《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和《华尔街日报》将推出各种信息服务产品,但它们永远不会销售金融产品。因为会有“无法控制的利益冲突”。在中国的金融媒体圈,销售金融产品已经成为一些媒体的“创新”,这让人们感到尴尬。

如果报业失去了自身的媒体属性,放弃了关注公共利益的基本立场,即使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也不能称之为转型,而只能说是一种职业转变。
[媒体融合发展与媒体产业创新峰会]专题报告(一)
被低估的bestv (600637,分享它)有三个层次的媒体整合
标题:西方大报转型:不越红线 “再造新闻”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46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