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92字,读完约2分钟
18家新三板公司认购了投资于新三板的金融产品,这在新三板市场上是不可能的。《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其他做市商已经开始寻求销售结构相同的产品。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就像a股市场的“pe+上市公司”模式一样,“上市公司+做市商”将通过金融产品来约束自己的利益,然后进行现场资源整合,这将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

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并不少见。例如,2013年,a股零售上市公司掀起了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潮。当时,理财产品大多投资于国债等无风险金融产品,但年化回报率甚至超过了传统零售业的增长率。然而,传统零售企业手中握有大量现金,且大部分属于国有企业,投资范围受到更多限制。因此,这种稳健的金融产品已经成为业内公司的首选。

长期以来,新三板企业投资的理财产品大多是这种无风险收益产品。如前期上市公司易卡伊认购中信新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直销专用账户——现金管理3号,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6%。但是,随着今年新三板市场的普及,新三板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基本上可以按照“倍数”来计算,盈利能力与国债等产品的投资相差甚远。因此,购买此类产品的投资者蜂拥而至,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的财务心态已经从谨慎转变为更积极。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18家新三板公司认购此类理财产品的资本规模在100万至200万元之间,绝对数量不是很大。因此,虽然该产品的预期回报相当可观,但追求资本回报可能不是这18家新三板公司的唯一目的,它们可能会更加注重与做市商的深度捆绑,并通过做市商介入其他新三板公司寻求业务和资本合作。

也就是说,参与财务管理可能只是一个症状,新的三板市场已经显示出现场资源整合的迹象。(傅佳)
标题:理财只是表象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52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