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38字,读完约10分钟
企业创新不仅要关注互联网,还要从坚实的传统制造业开始。中国的产业升级已经进行了二三十年。尽管在一些未知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来说仍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些困境是什么?中国企业要想突破这些困难,应该如何努力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

27日,《中国商报》与华夏幸福基金有限公司联合召开早餐会,探讨新常态下如何突破中国企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需要一个平台
包玉军
国务院参事特邀研究员,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前副主席
企业应该有创新的动力。如果他们不创新,他们也能赚钱。我们为什么要创新?20多年来,我们一直呼吁创新,但进展甚微。原因是企业发现他们可以很好地使用特殊资源。

中国缺乏创新能力还有另一个原因。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中国存在巨大的创新风险。民营企业家有句名言:“不创新,死得慢;创新,死得快。”另一方面,由于体制问题,国有企业的创新甚至更慢。创新需要几年时间,结果往往来自接班人,这使得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非常弱。相比之下,民营企业更渴望利润驱动的创新。

但是那些想创新的人很苦,他们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实际的资金支持。创新初期需要大量投资,而我国银行等机构对企业的创新持怀疑态度,因此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持。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在中国投资有困难时没有得到支持。

此外,国内环境缺乏尊重创新者的氛围。行业内一些所谓的专家权威无法独立出来,企业更难得到各方的支持,因为他们三言两语就否定了别人的创新。社会普遍对企业创新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但这与我们不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很大关系。每个人都追求“相信法治不如相信权力”。

仍然缺乏真正的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名义上有一个知识产权法庭,但我们还没有开始工作。
要创造一个创新的环境,法治是最重要的。例如,设立知识产权法院,通过公开审理具体案件树立榜样和权威,可以在促进创新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也是通过推进特区来实现的。综上所述,政府有政府的职能,企业有企业的职能,社会有社会的职能。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此外,企业需要一个平台来完成最后一英里。我们现在缺少一个平台,所以创新不能落地。当许多企业家努力工作时,你应该给他一个平台和一个尝试犯错的机会。有了这个平台和这个机会,全国将会有许多创新的成就。

激发个人的创造热情是
创新的关键
秦朔
第一财经主编
李光耀去世后,很多人在谈论新加坡的法治时都强调了它的优势。新加坡的确有自己的特色,但其成功的一大因素是所有人才都能得到机会和保障,然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最好的运作模式可以适用于新加坡。

这种观点与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非常相似。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立足的重要一点是,他相信市场和人民,相信每个人的自由和分散的决策和斗争精神能够在生成中发挥无限的力量。这也是李克强总理今天倡导“大众创业和创新”的一个基本点。

今天的中国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个国家的民族运动仍在前进,因为从本质上说,它调动了许多个人的创造热情,并为这种热情提供了一个不断完善的保障体系。

探索如何突破创新的最后一英里应该与如何激发每个人的内在创造力有关,而不是依靠更强、更精确的高层决策来推动它。
我观察了很久,中国企业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多创新。由于我们拥有庞大的人口基础和其他比较优势,在这种独特的竞争结构、竞争强度、人口背景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许多创新是不可置疑的。

然而,有一个问题:中国已经签约了许多世界级的优秀品牌和产品,但它没有生产出足够亲和力和舒适度的产品。换句话说,像日本和德国这样的国家,尤其是德国,互联网不太发达,但是他们可以生产一些非常好的东西。我认为在历史发展阶段有一个问题,现在也有一些问题我们可以解决。

当然,中国目前的制造业也有领先领域,如空通。我们的空风格确实比外国的更强,这是一种个人体验,但是如何将这种创新的创造扩展到更多的产品需要考虑。

伴随整个企业的成长
纪振宇
华夏幸福基金会有限公司副总裁
听了各位嘉宾的发言后,我深受感动,因为各位嘉宾提到的每一个现象几乎都可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看到。华夏幸福是一家从事新兴工业城市投资、开发和运营的公司。我们在全国20多个地区规划了30多个新工业城市。在帮助这些地区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企业。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新经济常态的到来,中国企业的成本上升,投资下降。突破困境的唯一途径是创新。幸运的是,从去年到今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出现在传统行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如无人机和机器人(报价300024,咨询),但这些项目仍处于研发的早期阶段,几乎所有与创新相关的项目都无法在短时间内盈利,这与它们的工业化道路相去甚远。

针对这一现象,华夏幸福有两种新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从去年开始,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全球技术,中国加速,中国创造。”之所以提到这样一句话,是因为华夏幸福正在把视野扩展到全球,建立孵化器网络,寻找适合中国工业化的世界级技术,从源头上孵化和加速创新技术。目前,我们有三个孵化器在运作,即美国的硅谷高科技孵化器、中国的生物制药专业孵化器和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综合孵化器。

今年,我们将在中国建立10个综合孵化器,还将在德国、以色列和韩国建立技术转移孵化器。加上我们各个地区的工业孵化器,一个非常大的孵化器网络已经建立起来。有了这个网络,我们可以抓住创新的源泉。

第二点是如何通过企业创新的最后一英里。我们建议我们应该致力于帮助科研成果的商业化。
事实上,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大量的创新项目。然而,对于投资传统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国内资本仍是谨慎和逐利的。此时,我们需要华夏幸福的作用。在政府的指导下,我们帮助这些企业以市场导向的行为取得成功。我们对企业的投资和援助是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如你所见,我们支持的很多企业和行业基本上都是看五到八年甚至十年后的样子。从孵化到培育,从中试到生产性研发,最后到生产,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一段其实是企业真正需要帮助的部分,也是通过企业创新最后一英里的关键,而这正是华夏幸福最擅长的。

在未来,我们希望从知识产权到首次公开发行的所有跳跃将由我们公司完成。
中国企业需要耐心来创新
张亚勤
百度总裁
刚才,演讲者提到了创新的核心。创新被迫退出。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当企业有创新的动力时,就必须创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多数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复制别人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来做得很好,因此没有创新的动力。但现在企业面临着国内外的激烈竞争,此时创新是必要的。

乐观地看,中国企业的创新在过去几年一直在加速。例如,在这一领域,中国在所有行业的创新方面与外国企业的差距可能相对较小。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其高度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谈到创新的几个要素,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人才。如今,互联网上的人才流动相当国际化。但是有一个现象。过去,许多外国公司来中国招聘人才,但现在许多中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招聘全球顶尖人才,所以人才的差距越来越小。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创新本身需要积累。像谷歌和微软这样的公司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他们在人员专利和创新系统储备方面经验丰富。此外,从整个公司的管理流程和质量控制来看,这需要多年的积累。因此,中国企业需要耐心来迎头赶上。

最近,“大众创业和创新”的概念非常流行。我认为这个提法很好。但是我想李总理说的不仅仅是盖章、领证,还有创新精神。例如,基于我们在人口规模方面的大数据优势,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许多业务模式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因此,在互联网的创新链中,中国在一些商业模式和市场上可能会超过美国。

适应性优势有
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辽天书
波士顿咨询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
高级合伙人
我的组织是一家战略管理公司。我们观察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几个阶段或几个类别。首先是结构优势,如区域资源和成本规模;二是更注重速度和管理能力的提高,而效率和人才属于这一优势;第三类我们认为是适应性优势,特别是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很多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在一瞬间重新洗牌,所以此时关注适应性优势非常重要。

适应性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触觉、市场观察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第二个方面是如何进行低成本、大规模的试错实验,发现这个想法行不通,另一个可以马上出来;第三是它自己的系统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第四是组织的扁平化。

对于小微企业,我们更多谈论的是第三类核心竞争力。
根据我们的观察,大多数中国企业仍集中在第一类,严重依赖结构性优势。例如,出去打仗主要取决于成本、渠道或政府关系。即使在第二类中,许多中国企业仍然大而不强,内部管理与效率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包括整个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第三种适应性优势要求扁平的小型企业组织,要求你有试错的能力,并有良好的触角直接触及市场。从更悲观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企业的创新不是最后一英里,而是还有许多公里;但乐观地说,如果私营企业的能量能够释放出来,企业“跨越”的最后一英里就可以轻松解决。

最后,我们经常谈论政府应该如何支持创新。我们认为政府不是支持的问题,而是说不要碍事。政府应该更加重视法治建设和教育。例如,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不能容忍失败,失败很容易在我们的生活中形成恶性循环,而不是鼓励我们下次再试。当政府在这方面建立了一个平台,私营企业和个人的能力可以迅速释放。
标题:博鳌早餐会: 打通中国企业创新最后一公里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55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