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79字,读完约10分钟
关键提示
基因测序仪产生的大量数据以及数据与医疗卫生之间的脱节将不可避免地催生大量专注于数据存储、分析和解释服务的公司。2014年,sbg承担了美国国家癌症中心580万美元的癌症基因组云计算项目,并从主要制药公司和科研机构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当年的融资额约为1.2亿美元。谁将成为中国的sbs?

我们的记者陆宇在北京报道
在政策预期下,基因产业的热点市场继续升温。
3月下旬,有媒体透露,科技部召开了中国第一次精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计划在2030年投入600亿元支持精密医学,并成立了19人专家组。此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了“精准医疗计划”,并建议在2016财年向该计划投资2.15亿美元,以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

精确医学是指基于个人基因组信息,结合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其他相关的内部环境信息,为患者设计最佳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的定制医学模式。

基因产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16年,并在最近三年开始呈现爆炸式增长,其产业链和商业模式也逐渐清晰,在精准医疗计划中稳坐首位。
在梳理了基因产业链的现状后,《21世纪经济报道》发现,2015年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转折点:由于基因测序产品的同质化趋势,产业可能面临洗牌;基因测序仪产生的大量数据以及数据与医疗卫生之间的脱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公司专注于数据存储、分析和解释服务;在基因治疗领域,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在欧盟和美国,基因治疗在科研、临床、监管机构和投资者中很受欢迎。

测序产品的同质化趋势
2015年,应用于人类的基因测序产品变得更加同质。
“目前,各种基因公司推出的大多数产品都是相似的,包括无创产前筛查、植入前检测、癌症易感基因或单基因疾病检测。”基因公司的一名代理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以中国最大的基因公司华大基因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获得的一份目录显示,其应用主要分为生殖健康、癌症基因和单基因疾病筛查。
其中,生殖健康主要基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无创产前筛查,这也是消费者认知度最高的相对成熟的产品;癌症易感基因筛查包括十多种遗传性肿瘤。通过测试健康人,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是否携带容易导致癌症的基因;单基因疾病的筛查通常包括检测老年人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和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

安诺犹大公司的产品类型与华大基因相似。除无创性产前检查外,癌症易感基因检出的疾病比华大基因多,达42种;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Berry和kang只推出了无创性产前检测。

事实上,许多其他基因检测公司的产品线都比上述公司“丰富”,比如儿童的各种才能判断,但在“主流”基因检测公司眼里,“这种检测暂时还不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华大医疗的总裁殷晔曾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产品目录的相似性反映了中国的基因产业与国外的差距。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基因检测种类相对较少。云起诺德的联合创始人罗启斌表示:“虽然我们在技术上并不落后,但在测试项目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据他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1688个基因检测项目,其中1093个用于疾病检测,但中国的检测项目数量远远少于这个数字。“这说明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发达国家。”罗启斌说道。

《21世纪经济报道》发现,除了产品目录相似和测试项目较少之外,大多数产品用于筛查和预防,很少产品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据报道,各种基因检测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诊断和预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去年6月批准的无创性产前检查被定义为“近似诊断”,而癌症和单基因疾病的筛查项目属于预防。类别:“在对携带肿瘤易感基因的人进行筛查后,暂时不可能给出准确的发病概率。”阿努尤达公司的高级经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因此,一些业内人士预测,中国的基因检测公司可能无法避免重组的结果。安诺犹大公司总裁梁俊斌表示:“许多基因公司已经退出市场。”
这个过程类似于美国基因产业的发展。在美国,自2006年以来,生物技术开始升温,大量资本涌入基因产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基因检测公司的诞生,但现在只剩下23家了。其他公司要么破产,要么被并购。截至目前,23andme尚未实现盈利。

谁在挖掘“数据处理”产业链?
与基因测序的市场模式不同,2014年是国内基因数据云计算平台出现的一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由优盟首席数据科学家和阿里巴巴云高级产品专家共同创办的genedock公司在获得风险投资后,开始集中开展产品研发;致力于深度数据处理的另一家公司是云起诺德公司。

基因数据处理公司为客户提供数据存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报告解释服务,他们的客户大多来自基因测序公司、研究机构、大学、医疗机构、制药公司等。

“具体到产品,它基于公共云计算平台,提供各种生物信息分析服务。由于生物数据分析过程复杂,涉及到不同的语言和工具,数据量和计算量都不小,所以这种需求才会出现。”澳大利亚首都的高级经理王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虽然基因数据处理是b到b的一个利基产品,但它可能会产生一个大市场。
据统计,目前有7,389个高通量测序仪器分布在1,027个机构中,平均每个机构中有7.2个。大量的基因测序仪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等于有用的信息,也不等于被应用到医疗市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据输出,而数据输出和信息获取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这需要生物信息来弥补。要实现大规模的数据分析,需要大量的生物信息学公司和生物信息学人才。”云起诺德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罗启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不应该花时间安装软件,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如何将数据转化为知识。”

在罗启斌看来,基因信息存在大量冗余,分析技术难度大,数据解释跟不上当前基因产业的瓶颈。因此,对数据存储、分析和解释的需求将创造一个新的行业。

这项业务已经登陆美国。2014年,sbg承担了美国国家癌症中心580万美元的癌症基因组云计算项目,并从主要制药公司和科研机构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当年的融资额约为1.2亿美元。

基因数据处理行业的解决方案是云技术服务,它利用云平台来操作和维护数据处理流程,从而实现高效自动化和低成本的大部分工作,并与医疗卫生应用领域相连接。

罗启斌解释说:“这是为了回答以下问题:用户能否理解数据解释报告?数据用在哪里?数据以何种形式存储、分析和呈现,并最终应用于消费市场?”
在初创阶段,genedock成立于2014年末。有人认为“该公司在阿里巴巴云上复制了美国七桥基因组。”创始团队的核心来自阿里巴巴云和阿里收购的优盟,具有生物信息学背景。这些叠加是各种流行概念的组合,如大数据、医疗保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它们来自蝙蝠。获得投资自然不难。”

云起诺德公司创始人罗启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研究所,其他合作伙伴有在互联网领域有十年经验的陈长安、360基因创始人之一陈小弟、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王军。

值得一提的是,与互联网初创公司不同,基因数据分析公司有望在一年内获得收入。罗启斌表示,云起诺德将在2015年实现收支平衡。
“完善行业分工是必然趋势,未来几年内将会出现大量的基因数据公司。”罗启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基因治疗与国外的差距正在扩大
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基因测序和数据解释行业尚未在治疗领域取得突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对基因技术的处理."王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性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欧盟和美国在基因治疗药物和技术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中国。

据报道,自2006年以来,基因治疗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技术也逐渐成熟,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从临床试验的统计数据来看,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应用范围也从早期的单基因疾病扩展到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主要治疗领域。

随着技术的成熟,基因治疗受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欧洲药品管理局和其他监管机构的青睐。
2014-2015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下属的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授予三种正在研究的基因治疗药物“突破性治疗”资格。这种鉴定是一个快速通道,可以帮助研究中的药物获得优先审查和加速批准。2012年,欧盟的ema率先批准了基因治疗glybera的上市,使其成为第一个获准在西方国家上市的基因治疗产品。

基因治疗公司很受欧美投资者的欢迎。自2013年以来,基因治疗R&D公司的融资额已超过6亿美元,其中包括ipo和vc直接投资。与此同时,大型制药公司如celgene、拜耳、辉瑞和赛诺菲也通过合作研发或收购市场权利来投资基因疗法。在五家基因疗法R&D公司在美国上市的股票中,股价自上市以来已经上涨了53%-595%。这表明基因治疗的概念是美国生物技术投资的重点。

据光大证券分析师蒋(601788,Quote,Consulting)介绍,基因疗法在美国股市的上市目标包括蓝色、qure、cldn、agtc和aavl。Blue是基因治疗领域的领先公司。其针对β地中海贫血的研究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授予“突破性治疗”的资格,并有望在3-5年内有所贡献;库雷公司的glybera是第一个被西方国家市场认可的基因治疗产品,将在2015年开始发挥作用;Cldn专注于将基因治疗应用于晚期心力衰竭患者,正在研究的mydicar产品已获得fda“突破性治疗”资格;Agtc致力于利用基因疗法治疗眼科罕见的遗传疾病。该公司为五种不同的眼科疾病进行基因治疗的研究和开发,并有望成为眼科基因治疗专家。Aavl专注于湿眼底黄斑变性的基因治疗及其预防的研究和开发。

事实上,中国的基因治疗药物并不完全是空白。早在2003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批准了基于肿瘤抑制基因p53的基因治疗药物“金圣生”上市。然而,美国公司introgen开发的类似药物在2008年被证明无效,未能通过fda的批准。

光大证券提醒投资者注意基因治疗药物的潜在市场机会。“随着海外相关技术和市场的逐步成熟,我们相信基因治疗相关概念迟早会登陆a股市场。”
(负责编辑:hn055)
标题:基因测序行业2015年或临洗牌 数据处理催生新兴产业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55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