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44字,读完约5分钟

新闻网北京3月28日消息(记者丁飞·张磊)根据中国之声《信息纵横》的报道,曾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衍生出无数灿烂的文化,沧海桑田,生态的巨变,曾经鲜明的文化印记渐渐消失。 敦煌到草原,泉城到洛阳,洞庭到渤海,到处都有深厚的文化根,也有微弱的文化之痛。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从今天开始推出“生态”季节,记录自然和人类、生态和文化的冲突和纠葛。 也向天道、自然的规则表示敬意。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黄河远在白云之间,是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为什么恨杨柳,春风不把玉门关置之度外。 ”。 羌笛、柳、玉门关。 这里是敦煌。 历史上,它是西域进入中原的入口,也是丝路通向西方的重要道路。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哪些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壁画和雕刻,哪些数万,载有各种文案的红轴黄卷,哪些来自月牙泉、胡杨林、戈壁沙漠的佳作,都形成了独特的敦煌文化。 正在经历持续的生态危机。 危机的根源是水。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不断萎缩的月牙泉

“我们小时候13、14岁吧。 假期的同学们组织了去三日月泉。 那时可以从北山直接爬上去,山很高,水面很大,好像要掉下来,掉到泉水里去。 但是,现在月牙泉的水面缩小了三分之二。 我看了那个温泉,没什么精神。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诗人方建荣(左)和记者丁飞

诗人方健荣小时候“差点掉下来”的月牙泉,在沙山上,形状像弯月,因“太古砂不埋泉,泉不枯竭”而成为奇观。 “四面的风和沙尘在野马上飞翔,深深淤塞的云影在龙上幻游”的咏唱吸引了无数人的心。 现在,这个海湾的碧水日渐“贫瘠”、“憔悴”:“当那‘月牙泉’回响在耳边的时候,我们听到的不是美,而是忧虑,总有一天这泪水的眼睛会枯萎,一朵绝世的花通常会从人间天堂凋谢。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20世纪60年代,由于上游建了水库,敦煌境内地表水陆续被阻断,湖泊干涸,泉水岌岌可危。 原本水深12米、水面20亩以上的“沙漠第一泉”三日月泉,历经千年,未被沙海侵蚀,但在21世纪基本枯竭,水深不足2米。 在散文中,方健荣惜别地将三日月泉比作敦煌的“泪眼”。 三日月泉说,这个古老的沙漠神话给敦煌的生态敲响了警钟。 敦煌,楼兰在重复噩梦吗?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中国之声记者丁飞摄)

敦煌,拯救守望敦煌。 为了阻止库塔格沙漠东进,敦煌最西端建立了西湖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但是,与40年前相比,现在区内草地面积减少了50%,湖沼面积减少了73%,湖沼面积减少了40%。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中国之声记者丁飞摄)

孙志成在保护区内向记者指示,这个地方20年前是水面,现在是盐碱地。

孙志成一边担心着枯死的白杨一边看着(中国之声记者丁飞摄)。

因为只有极少数植物能在这样的盐碱地上生存,白杨是“极少数”中特殊的高大乔木。 西湖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管理科部长孙志成表示,即使是生命力最强的白杨,地下水也无法生存在6米以下,但目前水位只有2米以上,这是忍耐的极限。 广阔的戈壁是应该是防风屏障的胡杨林,树干一接触就会折断,踩下去就会变成粉尘。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孙志成表示,敦煌白杨还有一个优点,大部分没有生育能力。 由于地下水和干燥环境的限制,它不容易维持生命,更不用说生产了。

“我喜欢疏勒川。 另外,因为那一带充满了河岸的胡杨林。 沟里渗出了地下水,溢出了河岸,沟里的胡杨林特别茂盛。 ”。

这在作家杨显惠眼里是1965年敦煌的胡杨林,但现在这里最大的胡杨不过六七米。 枯死后倒下的东西,似乎还是在拼命阻止掠过的沙粒。 然后在自己周围形成土包,护林员们把这里叫做“胡杨墓地”。 敦煌的小张看不到胡杨塑造得悲壮,却知道悲剧的源头:“小时候,我爸爸从西湖上砍下一棵粗白杨,挖出了树的心空,在儿童车站里跌倒,磕不动,走 我哥哥从筒长大,我从筒长大,妹妹从筒长大。 谁觉得剪了也长不出来,用了还在,剪了也长不出来? 水越来越少了,杨成了记忆。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沙尘中的莫高窟

树上没有生命,沙漠更是波涛汹涌。 穆塔格沙漠以每年2~4米的速度逼近敦煌,鸣沙山的风沙打在莫高窟的雕像和壁画上,“像砂纸一样从上面打磨”。 被称为古丝路“明珠”的莫高窟遭遇了各种病害:甲、变色、空鼓、脆、脱落。 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所长汪万福说:“如果没有保护,《明珠》总有一天会很黑暗。” “我在现场试了一下,但有些并不夸张。 我们这样坐着聊天,85窟里会出现很难看的壁画,它会掉下来。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从拖拉机运沙到与美国的联合仓储顶保护工程,敦煌研究院的“治沙”攻防战已经进行了半个世纪。 汪万福知道,一切努力只会减缓“变坏”的速度,直到今天,问题依然不容忽视:“通过我们的努力,只能延缓风沙的危害。 有些人说处理了莫高窟的风沙问题,那怎么可能呢?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敦煌研究院保护的两名员工从青岛新闻网社检查了用于固沙的麦草方格图

《汉书地理志》中写道:“敦、大也。 煌、盛也”。 谁能预料到生态系统的巨大变化将“巨大而繁荣”的文化瑰宝埋在岁月的沙子里呢? 月牙泉的水、保护区的树、莫高窟的沙子无声地见证了这一变迁。 敦煌的光辉在于历史,敦煌的未来在于生态。

标题:“[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0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