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06字,读完约9分钟
1
有媒体这样介绍秦大河。 “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来说,秦大河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手拿报纸五星红旗的旧照片。 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秦大河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被写在思想道德试卷上的空问题。 ”。

仔细回想一下,可以说每个人在八零后都能隐约想起那个问题的标题,秦大河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是1990年3月3日徒步穿越南极大陆后,秦大河在南极进行科学考试时写的日记汇编成书出版的, 这个极在世界上走了将近6000人。

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经历如何能表现得平淡? 众所周知,当时的秦大河为了能参加南极横渡活动,一口气拔掉了10颗牙齿,人类试图横渡南极不仅仅是平淡的事件。

/ br// h// br// h/2
1947年1月,秦大河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 那个时候,也许谁也没想到有一天这个兰州娃会成为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徒步穿越南极大陆,但秦大河这个名字看起来就像是多年来某段历史的隐喻。

但是,秦大河并非出身于地质科学研究和探险运动的世家,他的父亲秦和生是中国著名的兽医教育家和兽医外科学家,在秦大河出生之前,父亲秦和生辗转陕西、甘肃、宁夏、北京等地,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 所以,秦大河兄弟姐妹的名字,无一例外都带有比较明显的地理色彩。 比他大五岁的哥哥出生在陕西武功。 因为那里是秦岭地区,所以被称为大山。 他姐姐出生的时候,父母在宁夏工作,故名爱宁。 之后,秦的大河和妹妹相继在黄河之滨的兰州市出生。 于是,一个被称为大河,一个被称为爱兰。

学校,考试,毕业,升学,秦大河院士小时候和我们没什么区别,但总的来说,他比我们勤奋。
他喜欢学习,听话,诚实,遵守纪律,从不吵架,是个好学生,人缘也不错,每年都选班干部,同学们都选他。 小学6年级的时候,秦大河在作文中写道:“想让我的足迹印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这句话看起来像历史的隐喻,其实是当年孩子们写的豪言壮语,高中毕业后秦大河院士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 说一下自己的专业,秦大河院士说,报考大学的时候想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但是因为报考地质学的人很少,最后被分配到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

3
既然祖国需要,秦大河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那时,中国的冰川学研究才刚刚开始,兰州大学是国内研究冰川学最好的大学之一。 在学习自然地理专业的过程中,秦大河对冰川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大学一年级的秦大河,翻阅《地理学报》的时候,被文案吸引了。 那是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创始人施雅风和谢自楚写的《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 这篇文案所描绘的中国现代冰川之美及其巨大的影响,让秦大河“爱上”了冰河学,他见到了两位老先生,发誓一定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冰河学研究。

但是,生活并不总是如想象的那样,大学毕业后,年轻的秦大河没能继续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成为了教师。 尽管如此,面对繁重的基础教育工作,秦大河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他知道教师工作责任重大,一个身体教高中三班数学,150个学生的作业本自己批改,从未疏忽过。 但是,在秦大河的心中,大学时代做的冰川梦,没有融化过。

1974年暑假,秦大河回家路过兰州。 想拜访施雅风、谢自楚的两位老师的想法变得强烈了。 过去几次没有找到介绍人,所以最终放弃了。 即使这次有人介绍,他也一定去。 于是秦大河勇敢地来到了中科院兰州冰川所。

一次询问后,秦大河幸运地找到了谢自楚老师的家,同时见到了谢自楚本人。 秦大河没想到冰川在事业上,只是说对冰川学感兴趣,想学习一下。 出乎意料地,话一结束,谢自楚就很热情地邀请他进屋。 谢自楚当时已经是有名的科学家,但是住房很差,只有一间房,两个人坐在一间坏屋子里,开始对话,越来越投机了。 最后,谢自楚感慨地说。 “现在没有人想建造冰川。 虽然我觉得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是我很高兴自己找房子。 ”。

/ br// h /
4
这位毛遂自荐的经历,最终成为秦大河人生的拐点,4年后,被转到冰川所,还考上了兰州大学的研究生。 但那时的秦大河可能依然没有意识到。 很快,自己就会创造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二战后,全人类对南极的探险越来越转向科学考察。 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建设完成,4年后,中山站在南极大陆拔地而起。 实际上,在南极大陆的周围,有10个以上的国家设置了140个以上的调查站。 但是,南极大陆的腹地依然是个谜。 于是,美国和法国共同成立并组织了调查小组,准备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伟大创举。 此次考察旨在向世界展示各国长期以来在南极考察活动中遵循的“合作、和平、友谊”精神将持续下去,唤起国际社会对地球上最后一块原始大陆的重要性和关注。

该调查小组由中、美、苏、英、法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日本各派出一人组成。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大河代表中国参加了“1990年国际横渡南极考察队”。

那一年他已经42岁了。 而且,秦大河是当时调查小组中唯一有科学试验任务的科学家,除另一位苏联科学家外,另外四位是专业探险家。
以前来过两次南极,这次徒步穿越对秦大河这样的科学家来说,仍然是生死考验。 当时,国际调查队选择了横穿南极最艰苦的路线,因此要求队员们做最充分的准备。 学习地理的人防备辛苦,不是探险家,但秦大河平日也为野外调查准备身体条件,每天反复练习长跑、运动,身体素质优异,但身高1.84米、体重82公斤的秦大河在美国训练期间差点被淘汰。 没有其他缺点,一样的,牙齿。 据说牙痛不是病,一痛就要人命。 对于漫长的科学考察任务来说,不仅牙疼,野外生活对体力要求很高,途中要经常吃压缩食品以保证热量。 如果牙痛发作不能吃,不仅会威胁自己的生命,还会拖累整个队伍。 告诉牙医秦大河必须拔掉所有疑似牙病的牙齿。 否则,我不能参加调查小组。

/ br// h /
5
1989年7月28日,嘴里少了十颗真牙的秦大河,和其他队员们从南极半岛的山顶从西到东,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冒险之旅。
其纵横交错的冰隙、积雪覆盖的暗渠,都深达数米至数十米,调查队员只需用雪杖打冰探路,便可小心前行。 一旦遇到南极暴风雪,能见度只有10米多,队员们一天只能前进2、3公里。 但别忘了秦大河还是科学家。 他不仅要像其他运动员一样征服寒冷,克服漫长的道路中几乎极限的体力消耗,徒步穿越南极大陆,他还必须在极端寒冷和频繁暴风雪的天气中完成科研任务——挖洞。

由于南极冰盖降雪不溶解,在连年的低温和重力作用下,雪的密度逐渐增加,最终形成冰川冰。 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大气乃至外太空的物质首先沉降在冰盖表面的雪中。 因此,采集雪坑和表层雪样,根据剖面上雪的物理结构变化化学分解雪样,可以得到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多条定量新闻,对冰川学和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作用。 秦大河的科学考察工作注意沿着横断路线观测南极冰盖表面地形,每55公里挖掘一个深1米的雪坑,记录雪层剖面,采集雪样。

每隔一定距离挖一个雪洞进行采样。 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特别是在南极的长途旅行中进行采样,是难以想象的。 挖一米深的雪洞常常需要几个小时。 更难的是如何保留这些样本。 为了在冬天到来之前到达终点,也为了应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调查队必须轻装前进,队员们必须精简装备。 为了保护采集到的珍贵的雪,秦大河不得不扔掉自己准备的衣服,将越来越多的采样瓶“偷偷”藏在枕头里。 同行的队员甚至不能理解他的行为,称他为“疯狂的科学家”。

但是秦大河知道这一切的意义:“对研究冰川的科学家来说,像雪一样重要。”
/ br// h /
6
这样,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科学队冒着寒冷和暴风雨,战胜了冰层的裂缝、暴风雪等艰难困苦,穿过南极半岛,越过埃尔斯沃斯山脉,到达南极点,越过“无法接近的地区” 这是本世纪以来人类到达地球两极,攀登地球山顶珠穆朗玛峰,登上月球后取得的又一次重要胜利。 并且在近6000公里的风雪途中,秦大河大量收集了南极冰川、气候、环境的相关资料,圆满完成了从南极半岛经南极点到和平站的雪层大断面观测任务,而且秦大河带回了800多条珍贵的地下一米的雪样。 这些样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

/ br// h /
横跨行动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 1990年3月8日,科学队乘坐苏联极地考察船离开和平站,8天后到达澳大利亚港口城市弗里曼特尔。 之后经过法国、英国、美国等。 到达的地方,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 最令秦大河难忘的,一定是在国外的某个地方,中国人亲切地和他打招呼。 华侨们要求签名,挂起横幅,说:“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为你感到荣幸”。 一张纸条上写着:“秦大河——中国人的骄傲! ”。 回国后的秦大河很快成为中外媒体的焦点,但他挥手推开了大部分采访。 “我是冰川业者,我的心已经飞向实验室。 从南极带回来的800多个雪样还在等我去分解研究。 ”。
标题:“30年前,42岁的他拔掉10颗牙齿,只为去南极挖坑!”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204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