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66字,读完约6分钟

商业银行由“债务(存款)主导”向“资产(信贷)主导”的转型,是中国金融市场“货币→信贷”转型效应的内在必然要求。在转型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原有内部机制的强大约束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多重约束,这就要求创新为动力,差异化为特征,协同为手段,风险管控为基础,目标坚定,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因为,这一环节完成的长度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近期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经济的稳定和长期稳定。

商业银行站到了“资产主导”选择关口

在“宽货币”(世界上最大的m2)环境下,很难形成“宽信贷”,这正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管理当局和各市场参与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未来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通胀或停滞——仍在市场激烈辩论之中。

商业银行站到了“资产主导”选择关口

从市场的基本逻辑来分析,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前提下,更多的货币(m2)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的物质价值中介实体,从而导致价格上涨的压力并进入通货膨胀的渠道。否则,进入“停滞”通道。笔者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出现“多钱不通胀”和“多钱不停滞”(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种异常现象的实质和根源是货币中介实体的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不足。货币传导机制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和“断裂”,导致“货币空转向”、“货币虚拟转向”和“货币虚假转向”,导致货币基本功能的衰退和“货币→信贷”转换效应的整体弱化。这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业务环境和业务属性密切相关。

商业银行站到了“资产主导”选择关口

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将“负债(存款)”作为主流经营模式,即一切业务的起点、过程、目标和结果。以债务(存款)增长为重点,“存贷款固定”和“贷款吸收存款”是这一模式下的两大驱动支柱。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基本符合中国经济转型中全社会储蓄率整体上升、资本分配模式市场化、企业类别(存贷款主体)多元化加速的新变化和总趋势,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使中国金融资产总额超过120万亿元大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体”。然而,这种商业模式也呈现出一种危险和隐藏着一种威胁,即与其业务发展相关的“垄断”和“同质化”从内生性、制度性和路径性等方面对“货币→信贷”的转化效应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商业银行站到了“资产主导”选择关口

“垄断”是指从表面上看,商业银行的债务(存款)业务竞争激烈甚至激烈。然而,由于市场主体和参与者的政策控制,它实质上反映了垄断保护下的不充分竞争,这不仅扭曲了资本价格外化的比较水平,也破坏了资本价值的内部均衡关系。通常,商业银行在垄断经营下获得的债务业务的资本成本总是低于市场均衡条件下的价格水平。这产生了可怕的后果:在价格扭曲和价值破坏的作用下,商业银行从债务业务方获得的“钱”不再以“信贷”资产为主要内容和形式,而是转化投资于实体经济,退化为各种“非信贷资产”。因为几乎任何“非信贷资产”业务(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渠道业务)的收入都高于负债(存款)的业务成本,潜在风险程度也远低于信贷资产业务。商业过程中价值约束和价格优势的倒置甚至混淆,使得“货币→信用”的转化效应受到垄断经营显性和隐性力量的制约甚至扼杀。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体经济中的“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债务(存款)主导”模式下市场资本价格扭曲的结果。

商业银行站到了“资产主导”选择关口

“同质化”的主要表现是商业银行业务合作的内容选择缺乏客户规模;合作领域是确定的,行业成熟度没有差异;合作安排,市场风险力量不足;合作价值回归、发展潜力不足等。企业在获得信贷资金时,往往缺乏必要的“市场基础”、“价值比较”、“增长潜力”和“风险溢价”等规则和原则,这些规则和原则受到单一或偶然的市场因素的影响和决定。在这种“普遍选择”中,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低效、粗放、无层次甚至不公平”,陷入了看似多重选择而实际上没有选择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这背后隐藏的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弱化趋势,以及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整合”功能的悬崖式和过敏性衰减。不仅发现、选择、合作和管理客户的水平下降,而且还受到“大客户”和“老客户”的依赖,对其他客户的贷款资源形成挤出效应。这从前提和基础上制约、削弱和限制了“货币→信贷”转化效应的有效发挥。

商业银行站到了“资产主导”选择关口

从“债务(存款)主导”到“资产(信贷)主导”,商业银行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门槛,这是中国金融市场“货币→信贷”转型效应的内在必然要求。这一环节的长度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近期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经济的稳定和长期稳定。

商业银行站到了“资产主导”选择关口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金融实体的出现,商业银行债务(存款)业务的垄断经营将迅速被打破,平衡债务业务成本和资产业务收入的市场化进程将加快。低成本负债不太可能对应高收益资产(非信贷)业务。债务成本总体水平的上升将迫使商业银行选择反映风险管理能力的资产(信贷)业务来平衡资源配置,“资产(信贷)主导”将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商业银行应实现从发展业务到发展客户、从规模增长到质量增长、从个性化增长到社会化增长的转变,真正实现“慢而不降、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的目标。其支撑点、动力点和立足点必然体现在加强资产(信贷)业务、与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资产业务客户合作、使用多元化资产业务产品的方向上。

商业银行站到了“资产主导”选择关口

商业银行经营向“资产(信贷)主导”的转变过程不仅仅是金融资源和实体经济整合的效率提升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全社会、全市场、全环节风险控制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完成开放、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动的“共振”。一方面,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规模和类型应充分满足市场新业态、新产业、新领域和新经济成分的变化需求,满足大众创业和创新需求,实现全耦合、动态调整和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客观形成的现实和现实的需求模式应该有利于金融资产业务的结构优化、创新探索、基础巩固和发展扩张,以金融资源为导向,推动实体经济的正确方向和结构优化,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成长。

商业银行站到了“资产主导”选择关口

商业银行向“资产(信贷)主导”的转型过程必然会遇到内部原有机制的强大约束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多重约束,这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要以创新为动力,以差异化为特征,以协同为手段,以风险管控为基础,以提高实体经济内在质量为宗旨,坚持目标,无所畏惧,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标题:商业银行站到了“资产主导”选择关口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4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