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5字,读完约5分钟
本报记者安代表广沪报道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原深交所所长陈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必须支持实体经济,这是最基本的问题。”
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现在正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在a股市场上,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往往被视为“无所作为”,甚至遭到外界的批评。然而,这一现象在2015年初有所加剧。
就连2014年上市的“菜鸟”也加入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大军。据wind统计,60名上市新秀购买理财产品的累计金额达到229亿元(包括到期和未到期),而他们的净融资总额为298亿元。

ipo融资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投资于融资项目,从而为股东寻求最大回报。如今,新上市公司纷纷将募集资金投向金融市场,这显然违背了“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前中国证监会审计委员会委员李曙光指出,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只是一种投资方式,可以给它们带来略高的回报,但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首先,银行融资本身存在风险;第二,在国家层面,这种现象不利于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为财务管理筹集巨额资金
一旦公司上市,就意味着财富的滚雪球式增长。如果公司本身并不缺钱,并从股票市场筹集了大量资金,那么这些资金将流向哪里?
1月28日,不到四个月前上市的维格纳(报价:603518,询价)(603518.sh)给出了答案。它与华宝信托签订了信托合同,并在一年内用自己不超过1.5亿元的资金进行金融投资。

Vignas是一家“摇钱树”公司,上市前后都不缺钱。该公司于2014年1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总额为6.6亿元人民币。
在过去的三年半时间里,该公司的负债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下,并逐渐下降。此外,在过去三年半的时间里,其财务支出一直为负,2014年年中,该账户上有3.07亿元的货币资金。注册会计师蒋指出:“财务费用为负,通常利息收入超过银行业务费用。”

根据上市公告,维格纳净募集6.59亿元投资营销网络建设项目、R&D和设计中心升级项目以及与其主营业务相关的流动性项目。其中,前两个项目已于2012年立项,并于2014年1月经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局批准延期两年。

姜认为:“如果你跟随Vignas的现金流和逐年下降的负债率,你就可以完全承担上述筹资项目所带来的资本投入。“但最终结果是,项目建设将推迟两年,直到2014年底。

像上市新手投资理财产品的“不错的钱”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风能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今,186家新上市公司中有60家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总金额为229亿元(包括到期或未到期)。

目前,福斯特(报价603806,询价)(603806.sh)于2014年9月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是未到期理财产品数量最多的公司。截至目前,公司理财产品投资12.9亿元,净募集资金15.71亿元。

二是2014年7月上市(报价603369,咨询)(603369.sh),募集资金3亿元,自有资金5亿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额8.18亿元;再一次,是雅邦(Quote 603188,questing medical advise)(601388 . sh),该公司动用了5亿元闲置募集资金和2.8亿元自有资金投资理财产品。

福斯特证券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公司有三个筹资项目,都在正常进行中。根据项目的进展,资金的使用是有计划的,有些不会马上使用。如果银行只有基本利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将增加股东的回报。”

事实上,早在福斯特2012年初发布的招股书中,“年产1.8亿平方米eva太阳能电池薄膜项目”、“光伏材料R&D中心项目”等重大投资项目已经上市。
“这表明,这些筹款项目早在2010年左右就已得到确认。现在五年过去了,它们还没有实施,公司在上市前并不缺钱。这很奇怪。”上海一家经纪公司的投资银行家表示。

对实体经济的损害
上市公司更喜欢“财务管理”,虽然这是不合理的,但对于股东来说,他们也乐于看到它的成功。
北京的一位投资银行家指出,股东最关心的是回报。除非上市公司在银行融资中被骗或亏损,否则股东们会感到焦虑。
然而,最近频频爆发的银行理财产品赎回危机,却让人们为上市公司的“理财行为”流汗。不过,福斯特的上述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选择合作多年,并承诺保护收入。”

然而,这一现象仍然令人担忧。
长期担任主板审计委员会委员的李曙光指出,在国家层面,资本市场的发展一直被提倡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然而,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投资理财产品不利于国家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在2015年两会期间,指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是表里关系。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始终把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
前述经纪投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一些新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等许多现象,也反映出股市资金被投向了不缺钱的企业,这也意味着市场资源的错配。”

事实上,在2014年的ipo企业中,有一大批不缺钱的企业,他们努力进行IPO,并获得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大大降低了他们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与此同时,一些真正缺钱、手里有好项目的企业仍然远离IPO大门。

例如,中国一些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如阿里巴巴、聚美友和Vipshop,必须在海外上市。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去年在广州“千人计划”创业培训开幕式上说,“近年来,大量中国创新型企业在海外上市,尤其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所有龙头企业。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规章制度滞后于创新型企业的需要。”

“这也意味着当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存在资源错配的问题,甚至可以称之为畸形。”上述投资银行家指出,“有些人可能认为注册制度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实际上恰恰相反。”

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a股估值过高不合理,这源于行政审批导致的上市资源稀缺。因此,在注册制度实施的初期,不计其数的企业会一夜暴富,不顾上市融资的需要,这将导致a股估值水平的压力,甚至影响改革进程。

(记者邮箱:2464795425@qq)(编者按:步时风)
标题:上市新秀热衷巨资理财 专家称“有损实体经济”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50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