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4字,读完约4分钟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进入了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当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快车道时,各种风险逐渐暴露出来。一些企业在对外投资、海外并购中遭遇挫折和失败,其中存在政治、法律、税收、文化差异等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多情况下也与融资安排不科学、不灵活、不恰当直接相关。融资风险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决定中国企业走出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走出去”的深入,企业的融资规模越来越大,融资工具越来越丰富,产品组合的功能全面、使用方便、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融资方式从简单的贸易融资发展到海外直接投资贷款、国内保险贷款、项目融资、银团贷款、融资租赁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融资、投资基金融资和信用担保保险。截至2013年底,工、农、中、建、政策性银行“走出去”融资余额为11328.2亿美元。中国农业银行是提供“走出去”金融服务的重要金融机构,为安邦保险收购纽约华德福、复星集团收购曼哈顿广场、安徽海螺川崎公司生产设备出口等重大“走出去”项目提供了金融支持。从农行(601288,谷坝)服务企业“走出去”融资的实践来看,应注意以下风险因素。

首先,融资不足是最突出的融资风险。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反映“融资难”,投资和并购因资金不足而失败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个问题有很多原因。一方面,“走出去”企业在海外融资中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海外金融机构对国内企业不熟悉,国内企业对海外融资的要求、流程、政策和法律环境也有一个适应过程,这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海外融资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通过国内金融机构或其海外分支机构为“走出去”企业融资存在一些瓶颈。

第二,价格波动的风险将直接导致财务损失。由于“走出去”企业开展跨国、跨市场的业务和资本运营,在获取和使用融资的过程中,它们总是会面临东道国和母国的利率和汇率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例如,持有外币资产本身必须承担相应的汇率波动风险;例如,在人民币升值周期中,中国企业倾向于发行外币债务进行融资,如果在还款过程中出现汇率趋势逆转,将会遭受一定的损失。2012年至2013年,中国企业外币贷款快速增长9倍。目前,随着美元的升值,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已经从6.09上升到6.26,因此,美元债务兑换成人民币,然后通过购汇进行归还,将会造成汇兑损失。

第三,融资结构和融资工具选择不当也会导致相关风险。一个好的融资决策应该基于企业对自身财务实力、资本结构和“走出去”项目财务需求的深刻洞察。在实践中,一些“走出去”企业在融资方面有时会偏离自己的实际,容易出现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工具不合适的情况。例如,不顾自己的股权状况和过度负债,最终陷入了巨大的债务陷阱;金融产品品种、期限、额度和结构设计选择不当,导致外部融资与项目资金需求特征不匹配,甚至遭受衍生品的双刃剑效应;不熟悉海外融资的国际惯例,未能及时设立特殊目的机构进行融资等。

第四,海外并购过程中会存在特定的融资风险。海外M&A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很大比例,相应的融资需求最大,风险最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M&A支付带来的融资风险。目前,中国企业在收购海外企业时,一般有三种选择:现金、股票或两者的混合。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收购方都必须及时筹集资金,并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付款。不同的支付方式各有利弊。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融资能力谨慎选择,否则整个并购过程可能会被拖垮。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中,融资风险的阴影始终可见。

要有效防范和化解“走出去”过程中的各种融资风险,企业和金融机构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对于保险公司,建议抓住战略发展机遇,加大对“走出去”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支持。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保险在解决各种融资困难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保险一端与银行和企业相连。通过提供丰富的信用保证保险产品,可以调动更多的金融资源投资“走出去”的企业和项目。下一步,在完善和拓展信用保证保险等现有保险类型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海外投资承保,发展适用的商业保险类型,更好地发挥保险作为企业与银行之间润滑剂和桥梁的作用。

(作者是中国农业银行董事会秘书)
标题:中国企业“走出去”当有效管控融资风险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5193.html
